生态足迹模型在山区生态可持续评价中的初步应用——以1999年北京西部山区为例

被引:7
作者
李红
张凤荣
孙丹峰
周连第
机构
[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
[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 北京
[4] 北京
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北京西部山区; 生态足迹; 生态容量; 生态赤字; 生态可持续评价;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05.05.019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在剖析生态足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不同消费水平对生态足迹时空变异的影响,划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两类不同的消费群体,分别计算各自的生态足迹,其次进一步细化模型中人均水资源足迹,从而构建生态足迹与生态容量平衡模型。根据平衡模型计算出生态盈亏,得出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结果。并以1999年北京西部山区门头沟区为例,进行模型计算和生态可持续评价,结果表明1999年门头沟区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说明该区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在对门头沟区的初步研究基础上,指出生态足迹作为山区生态可持续评价指标的优点及当前存在的缺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26 / 13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以张掖地区1995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 [J].
徐中民 ;
程国栋 ;
张志强 .
生态学报, 2001, (09) :1484-1493
[2]   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 [J].
张志强 ;
徐中民 ;
程国栋 ;
陈东景 .
地理学报, 2001, (05) :598-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