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白云岩结构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59
作者
吴仕强 [1 ,2 ]
朱井泉 [1 ]
王国学 [1 ,2 ]
胡文瑄 [3 ]
张军涛 [3 ]
王小林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白云岩; 成因; 岩石学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塔里木盆地; 寒武—奥陶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白云岩厚度大、分布广,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根据岩石学研究并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将其分为4类,其特点如下:(1)泥晶一粉晶白云岩,白云石晶体小、晶形差,有序度在4类中最低(0.73);Na、K、Sr 含量在4类中最高;δ13C 值及 Z 值较高,分别为-0.94‰、122.3;Fe、Mn 含量较低;阴极发光为亮桔红色;常呈纹层状,具暴露及成化标志。这些特征表明其结晶较快,形成环境蒸发强烈、盐度较高、氧化性较强,是在萨布哈环境中由浓缩海水发生白云石化所形成。(2)藻纹层白云岩,白云石晶体小,晶形较好,有序度较高(0.85);藻纹层基本保留了其原始微细结构;Na、K、Sr 含量较低;δ13C 值在4类中最高,平均为-0.50‰;含有较多黄铁矿。这些特征说明其可能形成于成岩作用的稍早期阶段且其成因与藻类活动密切相关,成岩环境盐度较低,可能是在藻类作用下,由富藻层浓集的镁与残留海水在浅埋藏环境中共同作用所形成。(3)雾心亮边白云岩,白云石普遍具雾心亮边结构,雾心含少量包裹体及灰质残余,亮边则少见或无;阴极发光下,雾心发亮桔黄色光,亮边发光暗或不发光;局部见此类白云石呈星散状分布于亮晶颗粒灰岩或泥晶灰岩中;白云石晶体较大,晶形较好。此类白云岩的δ13C 及 Z 值在4类中最低,K、Na、Sr、Fe 含量相对较低,Mn 含量最高;有序度较高,均值为0.83。这些特征表明此类白云岩中白云石的雾心可能是在早期浅埋藏环境中,由富镁孔隙水交代周围灰质所形成;亮边则形成于埋藏较深的环境,其所需镁可能来源于粘土矿物的转化。(4)重结晶白云岩:白云石晶体粗大且污浊,接触紧密;局部见白云石晶体具环带结构,局部见颗粒幻影结构;阴极发光较暗;Fe 含量在4类中最高,Mn 含量较高;有序度最高,平均为0.95;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110.2℃。这些特征表明其可能是在还原性较强的深埋藏环境中,由早期形成的白云岩经较强的重结晶作用所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1390 / 140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川东三叠系飞仙关组白云岩锶含量、锶同位素组成与白云石化流体 [J].
黄思静 ;
HairuoQING ;
裴昌蓉 ;
胡作维 ;
吴素娟 ;
孙治雷 .
岩石学报, 2006, (08) :2123-2132
[2]   塔里木盆地的热史 [J].
李慧莉 ;
邱楠生 ;
金之钧 ;
何治亮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5) :613-617
[3]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寒武系及奥陶系白云岩类型及形成机理 [J].
邵龙义 ;
何宏 ;
彭苏萍 ;
李瑞军 .
古地理学报, 2002, (02) :19-30
[4]   塔里木盆地下奥陶统白云岩特征及成因 [J].
顾家裕 .
新疆石油地质, 2000, (02) :120-122+170
[5]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白云石化成因机理及模式探讨 [J].
沈昭国,陈永式,郭建华 .
新疆石油地质, 1995, (04) :319-323+383
[6]   塔北东段下奥陶统白云石化作用 [J].
郭建华,沈昭国,李建明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4, (01) :51-59
[7]   塔里木盆地北部震旦系至奥陶系白云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J].
叶德胜 .
地球化学, 1993, (01) :1-9
[8]   塔里木盆地北部丘里塔格群(寒武系至奥陶系)白云岩的成因 [J].
叶德胜 .
沉积学报, 1992, (04) :77-86
[9]  
塔里木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M]. 地质出版社 , 冯增昭[等]著, 2005
[10]  
塔里木盆地沉积与储层[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顾家裕等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