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本、个人与公意——五四时期关于政治正当性的讨论

被引:7
作者
许纪霖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关键词
国本; 个人; 公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61.1 [“五四”运动(1919年)];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4 ; 030503 ; 0307 ; 060205 ;
摘要
从《甲寅》到《新青年》,五四思想家的思考重心逐渐从权力的制度性安排转移到政治背后的核心价值和伦理精神,由此提出了重建个人的命题。但个人之间如何形成政治共同体,五四思想家一改清末民初的"公理"观念,转向了以"公意"为核心的研究。从陈独秀到高一涵再到李大钊,"公意"逐步摆脱超越的、实质性的"公理"的规约,以良知论为基础,走向人民意志的自由选择。当各种意识形态所操控的"民意"冒充"公意"成为政治正当性基础的时候,便加剧了政治的动荡和无序。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62+187 +18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傅斯年早期的“造社会”论──从两份未刊残稿谈起 [J].
王汎森 .
中国文化, 1996, (02) :203-212
[2]  
思想文选.[M].罗岗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M].汪晖著;.三联书店.2004,
[4]  
杜亚泉文存.[M].许江霖; 施亚西; 田建业; 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  
傅斯年全集.[M].[傅斯年著];欧阳哲生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6]  
胡适文集.[M].胡适著;欧阳哲生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  
科学与人生观.[M].张君劢等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8]  
章太炎评传.[M].姜义华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9]  
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英)鲍桑葵(BernardBosanquet)著;汪淑钧译;.商务印书馆.1995,
[10]  
陈独秀著作选.[M].陈独秀 著;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 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