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青藏高原低涡的研究进展

被引:19
作者
陈功 [1 ]
李国平 [2 ]
李跃清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2]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和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高原低涡; 研究; 进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3 [大气动力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青藏高原低涡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产物,是夏季高原上的主要降水系统,而东移出高原的低涡,又往往引发青藏高原下游地区大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领域中有关高原低涡系统的若干进展做了简要综述,初步总结了各类研究涉及的重要问题及主要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高原低涡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要加强的几个研究方向,分别是:(1)高原地区的资料丰富与完整程度依然不足,有必要进行各种加密观测试验和大规模科学考察试验来获取更全面的资料。同时进一步加强资料的分析与综合应用,会对高原低涡天气气候与活动特征有更深入的认识;(2)在高原低涡生成与发展的研究方面,目前明确了低涡作为青藏高原特殊的天气系统,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对它的产生、发展以及移动的影响十分显著,但是不同个例以及同一个例的不同阶段,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有何区别,影响是否具有普遍性等问题并未圆满回答,还需继续深入研究;(3)高原低涡并非一独立存在的系统,其自身的发展变化以及东移过程也受诸多其他系统的影响,目前对高原低涡与高原500hPa切变线、西南低涡等其他系统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多数仅讨论两系统之间的外部关系与相互影响,多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问题也需要给予一定的重视;(4)不能忽略有些在高原上强烈发展但消亡而并未移出高原的低涡系统,这些高原低涡也可能通过波动传播的机制,诱发下游的天气变化;(5)理论研究是高原低涡研究的难点,但对于提高对低涡发生发展的认识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提升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天气预报的能力;(6)了解模式在高原地区的局限性。同时,也应该利用卫星、雷达和加密观测资料进行同化模拟试验,提高模拟效果,用好数值模式这个有用的分析研究工具。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5 条
[1]   高原低涡结构特征模拟与诊断的初步研究 [J].
宋雯雯 ;
李国平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0, 25 (03) :281-285
[2]   基于WRF的高原低涡内波动特征及空心结构的初步研究 [J].
陈功 ;
李国平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0, 30 (01) :6-11
[3]   两次高原切变线诱发低涡活动的个例分析 [J].
屠妮妮 ;
何光碧 .
高原气象, 2010, 29 (01) :90-98
[4]   高原涡与西南涡相互作用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J].
周春花 ;
顾清源 ;
何光碧 .
气象科技, 2009, 37 (05) :538-544
[5]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动力结构特征分析 [J].
柳草 ;
李跃清 ;
李德俊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9, 29 (03) :8-11
[6]   南支气流对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的数值试验 [J].
郁淑华 ;
肖玉华 ;
高文良 ;
滕家谟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9, 29 (03) :1-7
[7]   两次高原低涡东移特征及发展机制动力诊断 [J].
何光碧 ;
高文良 ;
屠妮妮 .
气象学报, 2009, 67 (04) :599-612
[8]   2000—2007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观测事实分析 [J].
何光碧 ;
高文良 ;
屠妮妮 .
高原气象, 2009, 28 (03) :549-555
[9]   南支气流对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影响的诊断分析附视频 [J].
郁淑华 ;
高文良 ;
肖玉华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9, (02) :1-8
[10]   基于螺旋度和非地转湿Q矢量的一次东移高原低涡强降水过程分析 [J].
黄楚惠 ;
李国平 .
高原气象, 2009, 28 (02) :319-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