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山油田H层裂缝发育特征与剩余油分布关系

被引:9
作者
涂彬
丁祖鹏
刘月田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渗流机理; 裂缝分布; 剩余油分布; 裂缝油藏; 火烧山油田; 准噶尔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火烧山油藏是准噶尔盆地东部复杂的裂缝性油藏,裂缝分布规律和渗流机理复杂。油藏开发初期效果较差,受裂缝影响,注入水运动规律极难把握,给剩余油的认识带来较大困难。在分析该油藏裂缝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裂缝的发育方向类型以及该区的成藏模式,得到了裂缝的分布规律;根据裂缝与砂岩基质的四种组合的水驱油模式,以及该区油井的含水上升规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得出了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认为,火烧山油藏中裂缝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构造作用和岩性变化,其分布为大裂缝发育区、微细裂缝发育区和裂缝弱发育区;由于水窜的影响,大裂缝发育区内的基质还存留大量的剩余油;弱裂缝发育区中吸水能力差,水驱油效果差,也存留大量的剩余油。最后通过建立地质模型、运用油藏工程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手段,得到了H3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现状,为后续的调整措施提供了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229 / 23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苏北盆地桥河口油田阜二段第三砂层组裂缝参数模拟计算 [J].
刘肖军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 (02) :250-254+259
[2]   “油气成藏模式”的概念、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J].
吴冲龙 ;
林忠民 ;
毛小平 ;
王连进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6) :673-683
[3]   火烧山低渗裂缝性油藏开采技术研究 [J].
吴承美 ;
王国先 ;
梁成刚 ;
李文波 .
新疆石油学院学报, 2004, (01) :56-58+4
[4]   剩余油分布研究新方法——灰色关联法 [J].
李胜利 ;
于兴河 ;
高兴军 ;
王庆如 ;
梁卫 ;
周锦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02) :175-179
[5]   火烧山油田储层岩石力学特征与裂缝分布 [J].
徐春华 ;
唐春荣 ;
李德同 ;
郎风江 ;
张悦华 ;
池建萍 .
新疆石油学院学报, 2000, (04) :10-14
[6]   构造应力与油气藏生成及分布 [J].
孙樯 ;
谢鸿森 ;
郭捷 ;
苏根利 ;
丁东业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2) :99-103
[7]   火烧山油田储层裂缝发育特征新认识 [J].
王国先,翟兰新 .
新疆石油地质, 1996, (02) :180-183+205-206
[8]   火烧山油田基质岩块渗吸特征 [J].
陈淦,宋志理 .
新疆石油地质, 1994, (03) :268-275
[9]   火烧山油藏储层成岩后生变化及其含油特征 [J].
孙玉善 .
新疆石油地质, 1988, (01) :39-47+49
[10]   火烧山地区含油气特征与油藏类型 [J].
单金榜 .
新疆石油地质, 1986, (04) :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