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还田稻草氮素释放及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28
作者
梁天锋 [1 ]
徐世宏 [2 ]
刘开强 [1 ]
王殿君 [1 ]
梁和 [1 ]
董登峰 [1 ]
韦善清 [1 ]
莫润秀 [1 ]
曾可 [1 ]
江立庚 [1 ]
机构
[1] 广西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实验室
[2] 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关键词
水稻; 耕作方式; 免耕; 氮素利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在免耕和常耕条件下,还田稻草氮素释放特性和水稻氮素利用的差异。【方法】2006年和2007年晚稻,在田间将稻草还田,并在不同时期测定稻草中残留的氮素,同时进行桶栽试验,将15N标记稻草还田,成熟期测定水稻积累的总氮素和15N丰度。【结果】稻草中残留的氮素随还田时间延长而下降,但不同时间段下降的速度差异很大。还田后0~40d,稻草中残留的氮素下降约60%,还田后40~100d,稻草中残留的氮素下降约10%。两种耕作方式下还田稻草含氮率均呈升高趋势。无论是干稻草还是湿稻草还田,免耕条件下稻草氮素平均释放速率高于常耕。免耕方式下湿稻草的氮素释放速率较高,常耕方式下干稻草氮素释放速率较高。【结论】无论还田稻草状态相同与否,常耕水稻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产量较免耕水稻高。免耕有利于还田稻草的氮素释放,但水稻从还田稻草中吸收的氮素和氮素利用效率下降。
引用
收藏
页码:3564 / 357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稻草还田模式对稻田土壤速效氮、钾含量及晚稻生长的影响 [J].
肖小平 ;
汤海涛 ;
纪雄辉 .
作物学报, 2008, (08) :1464-1469
[2]   稻草还田的土壤肥力与产量效应研究 [J].
佘冬立 ;
王凯荣 ;
谢小立 ;
陈敏 ;
林蕴华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8, (01) :100-104
[3]   不同时期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J].
叶文培 ;
谢小立 ;
王凯荣 ;
李志国 .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01) :65-70
[4]   不同水分管理下施用稻草对土壤有机酸和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J].
彭娜 ;
王开峰 ;
王凯荣 ;
谢小立 .
土壤通报, 2007, (05) :857-862
[5]   稻草还田对晚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J].
谭周进 ;
李倩 ;
陈冬林 ;
周清明 ;
肖启明 ;
李建国 .
生态学报, 2006, (10) :3385-3392
[6]   稻草还田对红壤性水稻土肥力的影响 [J].
邱孝煊 ;
蔡元呈 ;
林勇 ;
张辉 .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01) :188-190
[7]   控释氮肥在淹水稻田土壤上的去向及利用率 [J].
郑圣先 ;
刘德林 ;
聂军 ;
戴平安 ;
肖剑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02) :137-142
[8]   化学处理和微生物混合培养对水稻秸秆腐解和组分变化的影响 [J].
徐勇 ;
沈其荣 ;
钟增涛 ;
陈湘淮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3, (01) :59-65
[9]   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晚稻的生态效应研究 [J].
李竹松 ;
彭晚桂 ;
汤海涛 ;
张一杨 .
湖南农业科学, 2002, (05) :30-32
[10]   稻草还田对晚稻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J].
陈苇 ;
卢婉芳 ;
段彬伍 ;
Wassmann R ;
Lantin RS .
土壤学报, 2002, (02) :17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