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7 条
耕作方式对还田稻草氮素释放及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28
作者:
梁天锋
[1
]
徐世宏
[2
]
刘开强
[1
]
王殿君
[1
]
梁和
[1
]
董登峰
[1
]
韦善清
[1
]
莫润秀
[1
]
曾可
[1
]
江立庚
[1
]
机构:
[1] 广西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实验室
[2] 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来源:
关键词:
水稻;
耕作方式;
免耕;
氮素利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在免耕和常耕条件下,还田稻草氮素释放特性和水稻氮素利用的差异。【方法】2006年和2007年晚稻,在田间将稻草还田,并在不同时期测定稻草中残留的氮素,同时进行桶栽试验,将15N标记稻草还田,成熟期测定水稻积累的总氮素和15N丰度。【结果】稻草中残留的氮素随还田时间延长而下降,但不同时间段下降的速度差异很大。还田后0~40d,稻草中残留的氮素下降约60%,还田后40~100d,稻草中残留的氮素下降约10%。两种耕作方式下还田稻草含氮率均呈升高趋势。无论是干稻草还是湿稻草还田,免耕条件下稻草氮素平均释放速率高于常耕。免耕方式下湿稻草的氮素释放速率较高,常耕方式下干稻草氮素释放速率较高。【结论】无论还田稻草状态相同与否,常耕水稻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产量较免耕水稻高。免耕有利于还田稻草的氮素释放,但水稻从还田稻草中吸收的氮素和氮素利用效率下降。
引用
收藏
页码:3564 / 3570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