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能见度变化趋势及冬季一次典型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24
作者
张宏
刘子锐
胡波
王莉莉
王跃思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大气能见度; 气象要素; PM2.5; 天气形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31 [环境污染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探索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对2005~2009年能见度的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能见度年均值为10.17 km,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69 km.a-1(决定系数R2=0.99,显著性水平p<0.01),同时霾天数则逐年下降,细颗粒物浓度的降低是能见度好转的主要原因。能见度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能见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和偏相关关系表明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地面风速的相关关系时正时负,表明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大气颗粒物(PM2.5)的快速累积增长是造成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重要原因,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幂指数关系(R2=0.93,p<0.01);要保持较高的能见度(>10 km),北京需将PM2.5控制在30μg.m-3以内,而PM2.5质量浓度的进一步降低将大幅度提高能见度。天气形势分析显示当华北地区处于锋后的高压控制时,北京地区受偏北风影响,地面风速较大,大气扩散条件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致使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大气能见度较高;而当华北地区处于高压均压场时,地面风速较小,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局地源累积以及区域输送的共同影响,PM2.5逐渐累积,浓度持续上升,导致大气能见度持续降低。研究的结果提示提高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需要控制的首要污染物为PM2.5。
引用
收藏
页码:620 / 62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7 条
  • [1] Effect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M2.5 on visibility in Guangzhou,China,2007 spring[J]. Jun Tao~a,b, Kin-Fai Ho~a,b, Laiguo Chen~a, Lihua Zhu~a, Jinglei Han~a, Zhencheng Xu~a a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EPA, Guangzhou 510655, China b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Particuology. 2009(01)
  • [2] 北京机场高速公路能见度与大气动力和热力因子的诊断及物理分析
    张利娜
    张朝林
    王必正
    程从兰
    [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03) : 260 - 272
  • [3] 广州市大气能见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沈家芬
    冯建军
    谢利
    林燕
    莫测辉
    [J]. 生态环境, 2007, (04) : 1199 - 1204
  • [4] 关于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
    吴兑
    [J]. 气象, 2005, (04) : 3 - 7
  • [5] 北京市能见度下降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
    宋宇
    唐孝炎
    方晨
    张远航
    胡敏
    曾立民
    李成才
    毛节泰
    MICHAEL BERGIN
    [J]. 环境科学学报, 2003, (04) : 468 - 471
  • [6] 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统计分析
    王淑英
    张小玲
    徐晓峰
    [J]. 气象科技, 2003, (02) : 109 - 114
  • [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 - 气象出版社 , 中国气象局[编],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