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岸海域近30年来的地形演变和机制探讨

被引:21
作者
黎兵
机构
[1]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海岸带; 水下地形; 动力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43.5 [河口、三角洲];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983、1997、2002和2009年四个典型年份的岸线和水下地形数据,按阶段综合分析了上海近岸海域(含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东至-10m水深线附近)近30年来岸线和水下地形演变的特点,并尝试探讨了不同阶段的主导动力机制。结果表明:上海海岸带总体向海淤进,不同阶段的冲淤规律和主导机制不同。其中,1983~1997年冲淤相对稳定,主导动力机制为规律性自然条件;1997~2002年冲淤形式发生突变,主导动力机制为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事件;2002~2009年继承了上阶段模式区别于一阶段发展,以"北淤南冲"为特征,主导动力机制为流域和研究区的重大工程活动。近年重大工程活动的影响日益凸显,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通水,推测未来数年内研究区海岸侵蚀程度趋于增强,需密切关注其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上海市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与元素丰度相关关系特征 [J].
何中发 .
上海地质, 2010, (01) :1-5
[2]   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与管理的构想——以上海海岸带为例 [J].
黎兵 ;
何中发 .
上海地质, 2010, (01) :6-10+20
[3]   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J].
谢建磊 ;
王寒梅 ;
何中发 ;
李晓 ;
黎兵 .
上海地质, 2008, (04) :17-23
[4]   桥墩对周围海域水动力环境影响研究 [J].
庞启秀 ;
李孟国 ;
麦苗 .
中国港湾建设, 2008, (03) :32-35
[5]   长江口岸带冲淤及后备土地资源的沉降效应——以上海崇明东滩为例 [J].
龚士良 ;
杨世伦 .
水文, 2007, (05) :78-82
[6]   长江口横沙东滩近30年来自然演变及工程影响的GIS分析 [J].
杜景龙 ;
姜俐平 ;
杨世伦 .
海洋通报 , 2007, (05) :43-48
[7]   近10年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冲淤变化——兼论三峡工程蓄水的影响 [J].
李鹏 ;
杨世伦 ;
戴仕宝 ;
张文祥 .
地理学报, 2007, (07) :707-716
[8]   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工程对周边滩涂冲淤影响研究 [J].
杜景龙 ;
杨世伦 .
地理科学, 2007, (03) :390-394
[9]   风暴对长江河口北槽冲淤影响的数值模拟——以“杰拉华”台风为例 [J].
丁平兴 ;
胡克林 ;
孔亚珍 ;
胡德宝 .
泥沙研究, 2003, (06) :18-24
[10]   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 [J].
陈吉余 ;
陈沈良 .
水资源保护, 2002, (03) :10-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