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和三角洲储层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渤海湾盆地胜坨油田为例

被引:23
作者
黄石岩
机构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油田事业部
关键词
河流相; 三角洲相; 剩余油; 沙河街组; 胜坨油田;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27 [采收率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河流和三角洲相储层的宏观、微观剩余油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建立了剩余油宏观和微观分布模式,指出河流和三角洲相储层的剩余油平面分布主要集中在边缘相带、断层和砂体尖灭线附近以及井网未控制的部位,受沉积微相、断层、砂体分布和井网条件等多种因素控制;层内剩余油分布受层内非均质控制,剩余油主要在河流相正韵律储层的中上部及三角洲相反韵律储层的中下部富集;微观剩余油在孔喉网络中的分布主要有网络状、斑块状、附着状、孤粒孤滴状和油水混相等5种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67 / 17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综述老油田改善开发效果及提高采收率技术 [J].
岳登台 .
石油学报, 1998, (03) :58-63+7
[2]   油气储层特征微观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J].
刘伟新 ;
承秋泉 ;
王延斌 ;
郭莉 ;
秦建中 .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05) :489-492
[3]   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模式与剩余油分布——以辽河西部凹陷齐9—欢50区块杜家台油层为例 [J].
李红南 ;
徐怀民 ;
许宁 ;
黄石岩 .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04) :404-408
[4]   胜坨油田二区沉积微相特征与剩余油分布 [J].
孙孟茹 ;
高树新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3) :26-29+8
[5]   注水油藏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三大富集区 [J].
俞启泰 .
石油学报, 2000, (02) :45-50+3
[6]   我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分布规律 [J].
徐安娜 ;
穆龙新 ;
裘怿楠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8, (05) :3-5
[7]   胜坨油田砂体沉积类型与储层特征 [J].
杨家福 .
石油学报, 1988, (02) :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