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河南省小麦自然生产优势区域评价研究

被引:11
作者
马新明 [1 ]
刘木森 [1 ]
陈伟强 [2 ]
周永娟 [3 ]
机构
[1]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2]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小麦; 地理信息系统; 优势区域评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了直观显示河南省小麦生产优势区域的分布状况,给自然资源合理开发提供指导,在作物生产潜力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了河南省小麦生产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采用机制法通过对光、温、水、土逐级衰减计算了河南省各县市小麦的光、温、水、土自然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生产光能潜力在22 241~29 150 kg.ha-1之间,并从东北至西南逐渐变小;光温潜力值在11 501~15774kg.ha-1之间,东北部、中部以及南部值较大,西部山区潜力值最小;气候生产潜力值在8 262~15 349 kg.ha-1之间,空间分布趋势是南部较高,东部、中部的部分县市以及西部较低;土地生产潜力全省位于2 612~14551 kg.ha-1之间,北部和中东部的部分县市潜力值较高,西部的绝大部分潜力值最低。
引用
收藏
页码:104 / 10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基于GIS的优质小麦变量施肥信息系统研究 [J].
苏伟 ;
聂宜民 ;
于振文 ;
李京 ;
陈云浩 .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07) :94-98
[2]   黄河三角洲土地生产潜力的GIS评价 [J].
方萌 ;
刘高焕 .
地球信息科学, 2004, (03) :79-83+2
[3]   基于GIS的甘肃省农业生产潜力研究 [J].
郑海霞 ;
封志明 ;
游松财 .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04) :400-408+437
[4]   基于GIS的区域作物生产系统潜力分析 [J].
周治国 ;
曹卫星 ;
王绍华 ;
王其猛 ;
孟亚利 .
农业工程学报, 2003, (01) :124-128
[5]   基于GIS的中国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J].
党安荣 ;
阎守邕 ;
吴宏歧 ;
刘亚岚 .
生态学报, 2000, (06) :910-915
[6]   GIS支持下的漳州市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研究 [J].
林文鹏 ;
陈逢珍 ;
陈霖婷 ;
陈金华 .
福建地理, 2000, (01) :30-33+36
[7]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预测及其保证程度分析 [J].
陈锡康 ;
郭菊娥 .
自然资源学报, 1996, (03) :197-202
[8]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中国农业生产潜力研究 [J].
冷疏影 .
自然资源学报, 1992, (01) :71-79
[9]   我国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分区 [J].
侯光良 ;
刘允芬 .
自然资源, 1985, (03) :52-59
[10]   光热资源和农作物的光热生产潜力——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 [J].
于沪宁 ;
赵丰收 .
气象学报, 1982, (03) :327-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