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分子标记物检测在血栓前状态及血栓病临床中的意义

被引:7
作者
宋善俊
王鸿利
机构
[1] 同济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武汉,上海
关键词
血栓前状态; 血栓病; 标记物; 血小板膜; 凝血酶原; 酶蛋白; 血浆浓度; 放免法; 缺血性心脏病; 分子; 性差异; 纤维蛋白原; 球蛋白; 血管内皮损伤; FPA; 溶栓治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5 [血液及淋巴系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某些与血管内皮、血小板、凝血因子及纤溶相关的分子标记物检测,已逐渐从实验研究走向临床,开始在血栓前状态及血栓病的诊断与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仅就目前日臻成熟的相关分子标记物检测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简介。 1 血管内皮损伤的分子标记物 主要包括内皮素、血栓调节蛋白、棒状小体、vWF及6-K-PGF1α等。 1.1 内皮素(ET) 1.1.1 性状:1985年,有学者发现血管壁在缺氧状态下可分泌一种血管收缩因子,1988年被纯化并命
引用
收藏
页码:185 / 188
页数: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