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近期油气储采比变化态势及其意义

被引:13
作者
张抗
卢泉杰
机构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石油; 天然气; 储产比; 储量; 产量; 油气供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28 [油气产量与可采储量];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储产比是年底剩余可采储量与该年产量的比值,该值常被误解为现有油气还能采多少年,从而得出其即将枯竭的错误推论。构成储产比的分子和分母都是受多因素影响的变量,仅油气统计范围的变化(如某种非常规油气计入储产量)就可引起其明显的跃升。世界石油储产比总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为57.6;天然气储产比总体也呈上升趋势,2004年达63.1,但2010年以来略降,近4年均值为58.3。中国石油储产比在1984年达到峰值19.5,此后呈下降趋势,2013年为12.2;天然气储产比经历大发展初期的攀升,在2002年达到66.3,此后(特别是2006年以来)呈下降趋势,2013年为29。总的看来,中国油气储产比低于世界油气储产比,但目前与美国属于同一级别。储产比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油气工业健康发展,资源基础雄厚、并可在短期内调动市场力量投入勘探者,储产比可稍低些。研究表明,油气作为能源主力的地位至少可持续到21世纪后期。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从剩余产能看新世纪世界石油供需形势 [J].
张抗 ;
罗云峰 .
中外能源, 2014, 19 (04) :1-5
[2]   中国致密油勘探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J].
杜金虎 ;
何海清 ;
杨涛 ;
李建忠 ;
黄福喜 ;
郭彬程 ;
闫伟鹏 .
中国石油勘探, 2014, 19 (01) :1-9
[3]   关于中国所处能源时代及对策的思考 [J].
张抗 .
国际石油经济, 2014, 22(Z1) (Z1) :73-80+220
[4]   对世界油气行业长远发展的几点认识和判断 [J].
孙贤胜 ;
钱兴坤 ;
姜学峰 ;
徐建山 .
国际石油经济, 2013, 21(Z1) (Z1) :2-7+211
[5]   中国石油“十一五”天然气勘探新进展与未来大气田勘探新领域分析 [J].
范文科 ;
张福东 ;
王宗礼 ;
杨冬 ;
杨慎 .
中国石油勘探, 2012, 17 (01) :8-13+18+5
[6]   低碳经济促进天然气与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 [J].
徐凤银 ;
云箭 ;
孟复印 .
中国石油勘探, 2011, 16 (02) :6-11+85
[7]   四川盆地合川地区致密砂岩气藏特征与分布预测 [J].
郭秋麟 ;
陈宁生 ;
谢红兵 ;
胡俊文 ;
瞿辉 ;
周长迁 .
中国石油勘探, 2010, 15 (06) :45-51+85
[8]   重油研究现状及展望 [J].
刘亚明 .
中国石油勘探, 2010, 15 (05) :69-76+86
[9]   SPE关于储量级别的划分与确定 [J].
李秀 .
中国石油勘探, 2010, 15 (04) :52-56+9
[10]   从石油峰值论到石油枯竭论 [J].
张抗 .
石油学报, 2009, 30 (01) :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