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10
作者
刘锦钰
机构
[1] 淮北市妇幼保健院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切除术; 子宫动脉阻断; 腹腔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37.33 [子宫肿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切除子宫肌瘤术,对照组行常规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病率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患者8个月,比较两组月经症状改善率、肌瘤复发率及术后卵巢储备功能。结果两组腹腔镜手术均成功完成。术中出血量观察组(58.3±22.6)m L低于对照组(75.1±26.6)ml,t=2.860 5,P=0.005 7;手术时间观察组(66.0±15.9)min明显少于对照组(80.2±21.6)min,t=3.087 1,P=0.002 9;肌瘤复发率观察组2.94%(1/34)低于对照组17.64%(6/34),2=3.981,P=0.046。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病率、术后并发症、月经症状改善率及术后卵巢储备功能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联合肌瘤切除术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肌瘤复发率低,随访时间内未见该手术对卵巢功能有明显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191 / 193+197 +19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子宫动脉阻断对卵巢功能及妊娠的影响
    周华
    [J]. 广西医学, 2014, 36 (03) : 332 - 334
  • [2] 子宫动脉阻断术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姚坤凤
    [J]. 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 (03) : 68 - 70
  • [3] 子宫动脉阻断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
    杨波
    陈平忍
    吴小华
    吴艳霞
    杨红玉
    赵婷婷
    [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 (09) : 824 - 826+834
  • [4] 腹腔镜下子宫三角形切除术中3种方法阻断子宫动脉的比较研究
    李阳敏
    罗岳西
    高树生
    胡辉权
    罗义
    [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 29 (05) : 388 - 390
  • [5] 肌质网IP3R/RyR介导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变化与子宫肌瘤细胞缺氧凋亡的研究
    杨伟红
    戴虹
    程忠平
    李斌
    [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 29 (04) : 265 - 270
  • [6] 子宫动脉阻断术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评价附视频
    吴瑞华
    王爱侠
    施琰
    [J]. 医学综述, 2012, (07) : 1117 - 1118
  • [7] 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
    甄小文
    吴绮霞
    冯满欢
    杨晓青
    [J]. 中国内镜杂志, 2011, (11) : 1142 - 1146
  • [8] 探讨3种栓塞剂联合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
    岳振东
    闫景库
    王文学
    刘福全
    [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07, (18) : 2279 - 2281
  • [9] Basal FSH level changes after different types of uterine vessel occlus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uterine fibroids
    Lee, Wen-Ling
    Liu, Wei-Min
    Fuh, Jong-Ling
    Tsai, Ying-Chieh
    Shih, Chun Che
    Wang, Peng-Hui
    [J].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10, 94 (06) : 2286 - 2290
  • [10] Predictors of leiomyoma recurrence after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Yoo, Eun-Hee
    Lee, Paul I.
    Huh, Chu-Yeop
    Kim, Dong-Ho
    Lee, Byung-Seok
    Lee, Jae-Kwan
    Kim, Donguk
    [J].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GYNECOLOGY, 2007, 14 (06) : 690 - 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