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时代的文学命运

被引:5
作者
南帆
机构
[1] 文学理论家
[2] 现居福州
关键词
书写文化; 文学命运; 电子媒介; 多媒体光盘; 媒介系统; 摄像机镜头; 电子时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206.09 [文学批评史];
学科分类号
0501 ;
摘要
一 现在看来,比尔·盖茨《未来之路》的出版如同一个富于象征性的文化事件。无论是这部著作的书名、这部著作的巨额销量还是不乏神话意味的某些科学准幻想,人们无不察觉到种种意味深长的迹象。《未来之路》不仅以乐观的口吻描述了计算机技术的前景,同时还预测了计算机技术的如何介入未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必须承认,这同样是一种谈论历史的方式。对于许多人说来,使用芯片、软件、网络、比特、
引用
收藏
页码:4 / 17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王岳川,尚水编, 1992
[2]  
媒介社会学[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英)巴勒特(Barrat,D.)著, 1989
[3]  
电影作为语言[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法)马尔丹(Martin,M.)著, 1988
[4]  
美国通俗文化简史[M]. 漓江出版社[美]托马斯·英奇 编, 1988
[5]  
审美之维[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美]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著, 1989
[6]   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J].
J·希利斯·米勒 ;
王逢振 .
文学评论, 1997, (04) :72-78
[7]  
未来之路[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比尔·盖茨(BillGates)等著, 1996
[8]  
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徐贲著, 1996
[9]  
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高亮华著, 1996
[10]  
信息崇拜[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美)西奥多·罗斯扎克(TheodreRoszak)著,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