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新命名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50
作者
刘国胜
董金皋
邓福友
郭爱国
张凤国
臧漫辉
机构
[1] 河北农业大学植保系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毒性频率,Ht基因,命名法;
D O I
10.13926/j.cnki.apps.1996.04.005
中图分类号
S435.131 [玉米病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分别含Ht1、Ht2、Ht3和HtN的单基因玉米鉴别寄主上测定了全国玉米各产区的百余份大斑病菌标样。结果表明,按传统方法命名的1号(或称0号)生理小种仍然是优势小种,占供试菌株的73.0%;2号(1号)生理小种占1.9%。虽然未出现已报道的3号(23号)、4号(23N号)和5号(2N号)小种,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25.1%的未定名的新类群。为克服传统命名方法的局限性及指导抗病育种及品种布局,本文初步提出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状况,并进一步指明了不同致病类群在我国的分布频率及Ht基因的可用范围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玉米大斑病研究的新进展 [J].
高卫东 ;
戴法超 .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03) :3-5
[2]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初报 [J].
吴纪昌 ;
陈刚 ;
邹桂珍 ;
张铁一 ;
刘春坛 ;
许亚贤 .
植物病理学报, 1983, (02)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