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夏季降水减少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

被引:14
作者
郝立生 [1 ,2 ,3 ]
闵锦忠 [1 ]
顾光芹 [2 ,3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河北省气候中心
[3] 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实验室
关键词
华北; 夏季降水; 减少; 大气环流; 异常;
D O I
10.13878/j.cnki.dqkxxb.2010.04.014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华北地区20站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华北夏季降水减少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夏季降水量1951—2008年呈显著减少趋势,平均每10 a减少13.4 mm,1965年发生了气候突变,之后降水量减少更加明显。北半球大气环流在1965年前后有明显不同:1)1951—1965年夏季500 hPa高度场欧洲大槽、贝加尔湖槽较深,乌拉尔山高压脊较强,经向环流表现突出;而1966—2008年夏季欧洲大槽、贝加尔湖槽较浅,乌拉尔山高压脊较弱,纬向环流表现突出。2)1951—1965年夏季500 hPa蒙古冷槽位置偏北偏西,冷空气活动经常影响华北地区;而1966—2008年夏季蒙古冷槽位置东移南压到河套附近,冷空气经常影响华北以南以东地区。3)1951—1965年夏季海平面气压场蒙古低压异常强大,而1966—2008年蒙古低压明显减弱。4)1951—1965年夏季850 hPa东亚夏季风一直伸展到华北、东北地区,蒙古地区存在明显的气旋性环流,在河套附近产生风向辐合;而1966—2008年东亚夏季风在到达30°N附近风速显著减小,很少越过长江到达华北地区,在长江流域形成了风速辐合,同时蒙古地区的气旋性环流消失,河套附近的风向辐合变的很弱。1951—1965年华北多雨是由于东亚夏季风水汽的有效输送和河套附近的风向辐合造成的,而1966—2008年长江流域多雨是由于东亚夏季风在这里产生了风速辐合造成的。华北夏季降水减少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有很好的联系。
引用
收藏
页码:420 / 42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东亚夏季风异常大气环流遥相关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J].
蔡学湛 ;
温珍治 ;
扬义文 .
气象科学, 2009, 29 (01) :46-51
[2]   华北夏季大气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夏季旱涝的关系 [J].
谢坤 ;
任雪娟 .
气象科学, 2008, (05) :5508-5514
[3]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的遥相关研究 [J].
丁一汇 ;
刘芸芸 .
气象学报, 2008, (05) :670-682
[4]   华北和印度夏季风降水变化的对比分析 [J].
郝立生 ;
闵锦忠 ;
姚学祥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5) :271-275
[5]   INSTABILITY OF THE TELECONNECTION OF SUMMER RAINFALLS BETWEEN NORTH CHINA AND INDIA [J].
黄建斌 ;
王绍武 .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7, (01) :1-7
[6]   登陆我国台风与华北夏季降水的相关 [J].
建军 ;
余锦华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06) :819-826
[7]   华北地区降水的准周期信号及其阶段性变化特征 [J].
建军 ;
余锦华 ;
荣艳淑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 (06) :770-777
[8]   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 [J].
李春 ;
罗德海 ;
方之芳 ;
周后福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 (06) :755-762
[9]   华北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相关的海气异常型 [J].
杨修群 ;
谢倩 ;
朱益民 ;
孙旭光 ;
郭燕娟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4) :789-797
[10]   青藏高原异常雪盖和ENSO的多尺度变化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J].
彭京备 ;
陈烈庭 ;
张庆云 .
高原气象, 2005, (03) :36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