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2006年辽河三角洲植被结构的变化

被引:11
作者
汲玉河 [1 ,2 ]
周广胜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滨海湿地; 生态系统; 景观破碎化; 辽河三角洲; 植被图; 植被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在人类干扰和气候波动的影响下,辽河三角洲的植被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该文研究了辽河三角洲植被结构的变化,对于保护该地区生态系统、促使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区域包括了整个辽河三角洲。资料来源主要是1988年和2006年的TM(Landsat Thematic Mapper)遥感图像。采用数字化、制作植被图和叠加分析等方法研究探讨了辽河三角洲植被结构的特点,以及植被的空间分布转移和面积变化。结果显示,以双台子河口为中心,4大植被类型(自然湿地植被、人工湿地植被、人工旱地植被和自然旱地植被)大体上构成半环状分布格局。从整体上看,从1988年至2006年,植被结构仍然保持半环状的空间格局。但是,主要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形成了比较大的斑块,而不是离散、破碎的。从植被类型间相互转化的情况看,几乎所有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和面积都有明显改变。在绝对面积上,水稻(Oryzasativa)田、玉米(Zeamays)地和滨海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湿地是辽河三角洲3个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水稻田是面积增加最多的植被类型,增加977.1km2;而玉米地是面积减少最多的植被类型,减少622.2km2。在面积变化幅度上,水稻田、玉米地和滨海芦苇湿地的变化幅度分别为33.2%、–16.1%、–23.2%。面积减少幅度最大的植被类型是草地,–77.9%;面积增加幅度最大的植被类型是翅碱蓬(Suaedaheteroptera)盐化草甸,212.1%。
引用
收藏
页码:359 / 36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 [1]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研究
    李静
    赵庚星
    杨佩国
    马淑惠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27 (06) : 110 - 114
  • [2] 辽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汤蕾
    许东
    母学征
    [J].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05) : 108 - 110
  • [3] 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分析[J]. 李加林,赵寒冰,曹云刚,刘闯.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6(02)
  • [4] 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分析[J]. 李加林,赵寒冰,曹云刚,刘闯.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6 (02)
  • [5] 北京地区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地覆盖动态
    吴晓莆
    唐志尧
    崔海亭
    方精云
    [J].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02) : 239 - 251
  • [6] 基于遥感与GIS的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蒋卫国
    李京
    王文杰
    谢志仁
    宫辉力
    [J]. 国土资源遥感, 2005, (03) : 62 - 65+101
  • [7] 基于GIS的盘锦市潜在海平面上升风险性分析
    崔红艳
    [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2) : 5 - 7
  • [8] 基于GIS的辽河三角洲潜在海平面上升淹没损失评估
    栾维新
    崔红艳
    [J]. 地理研究, 2004, (06) : 805 - 814+880
  • [9] 辽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
    王凌
    李秀珍
    郭笃发
    [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3) : 43 - 47
  • [10] 环渤海海平面上升与三角洲湿地保护
    肖笃宁
    韩慕康
    李晓文
    刘岳峰
    [J]. 第四纪研究, 2003, (03) : 237 -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