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国际产业转移本质探讨——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视角

被引:11
作者
张立建
机构
[1]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系
关键词
国际产业转移;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贵族化; 平民化; 比较分析法;
D O I
10.19343/j.cnki.11-1302/c.2009.10.007
中图分类号
F062.9 [产业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摘要
面对今年日益严重的经济衰退,大多数学者主张摒弃现有发展模式,借鉴发达国家发展道路,摆脱困境。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决定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即两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本质区别,发现产业区域化处于国际产业转移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在短期内回归高工资、高资本技术构成、高劳动生产率、高价格和高人均GDP状态,仅仅让发达国家的人们享受工业文明的好处,表现为典型的贵族化特点;产业全球化处于标准化阶段,长期性的低工资、低资本技术构成、低劳动生产率、低价格和低人均GDP,让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人们,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工业文明的实惠,表现为典型的平民化特点。为此,中国未来仍然应延续低成本、低工资的发展战略,适当的产业升级为辅,避免重蹈西方产业空心化的覆辙。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马克思的个人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J].
张凤莲 .
哲学研究, 2006, (05) :19-24
[3]   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 [J].
魏后凯 .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3, (04) :11-15
[4]   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分析 [J].
胡鞍钢 .
管理世界, 1998, (04) :47-63
[5]  
全球化与中国发展.[M].张宇燕等;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  
资本论.[M].(德)卡尔·马克思(KarlMarx)原著;曾令先;卞彬;金永编译;.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7]  
世界经济千年史.[M].(英)安格斯·麦迪森(AngusMaddison)著;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  
全球化与新经济.[M].《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编;王逸舟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9]  
全球化.[M].杨伯溆著;.人民出版社.2002,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