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个不同向度看媒介新技术的文化影响

被引:10
作者
石义彬 [1 ]
熊慧 [2 ]
机构
[1]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媒介新技术; 社会; 文化; 网络暴力; 网络治理; 新媒介环境; 青少年; 社会化; 生活方式; 自媒体;
D O I
10.13715/j.cnki.jxupss.2010.01.021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石义彬文从"分割与拼贴"、"真实与虚拟"、"全球与地方"等不同向度,集中分析了传播新技术的文化影响,主张以社会化的方案与规划而非纯技术手段来应对这种文化挑战。张卓文以中外媒体广泛关注的网络事件为研究个案,探讨网络监管与网络暴民之关系、公众对网络监管之态度,并在联合国互联网治理的理论框架下,强调以网络治理取代网络监管。王勇文分析了传播新技术所建构的新媒介环境,以及新媒介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并从优化媒介资源配置、严格媒介管理、加强传媒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等维度,倡导构建健康的媒介环境。刘中望文从"自媒体"、新"社群主义"、新公共性等角度,探讨了互联网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多种影响,强调对其研究要突破"可能性"、"实在性"这两种逻辑视角。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88+98 +9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被改写的知觉:“新闻娱乐化现象”透析
    赵黎刚
    [J]. 新闻界, 2006, (02) : 59+26 - 59
  • [2] 眼睛为图像所俘.[N].张英进;周宪;沈杰;常宁生;.社会科学报.2004,
  • [3] 景观社会.[M].(法)居伊·德波(GuyErnestDobord)著;王昭凤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4] 认同的力量.[M].()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著;夏铸九;黄丽玲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 [5] 后现代转向.[M].(美)斯蒂芬·贝斯特(StevenBest);(美)道格拉斯·科尔纳(DouglasKellner)原著;陈刚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6] 认同的空间.[M].(英)戴维·莫利(DavidMorley);(英)凯文·罗宾斯(KevinRobins)原著;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 [7] 网络社会的崛起.[M].()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著;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 [8] 现代性的后果.[M].(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
  • [9] 网路传播概论..吴筱玫;.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