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PM两种污染来源对比分析

被引:7
作者
贺瑶 [1 ]
朱彬 [1 ]
李锋 [2 ]
康汉青 [1 ]
高晋徽 [1 ]
机构
[1] 不详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3] 不详
[4] 诸暨市气象局
[5] 不详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大风外源输入; 通量; 过程分析; 贡献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Model-3/CMAQ模式,结合观测资料和后向轨迹,分析了2015年1月21日24日长江三角洲地区PM2.5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输送过程.重点对比了2种不同类型的污染过程(大风外源输入污染21日12:00~23:00和静稳本地积累污染22日24日12:00)中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对边界层内PM2.5生成的贡献.结果表明,模式能合理再现这一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PM2.5浓度的时空变化和分布.21日午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偏北风,风速较大,是短时大风北方输入污染.短时大风污染时段输送通量大,边界层中上部污染水平输入,再垂直下传.22~24日,地面小风,存在逆温,大气静稳,是本地积累污染.对比大风外源输入时段与静稳本地积累时段的过程分析发现,大风污染时段PM25的主要正贡献过程依次为局地源排放(35.0%)、水平平流(27.1%)、气溶胶化学生成(20.9%)、垂直平流(14.1%);本地积累时段PM2.5的主要正贡献过程依次为局地源排放(50.1%)、气溶胶化学生成(27.1%)、垂直平流(17.4%).其中水平平流、源排放、气溶胶化学过程在2类污染时段中所占贡献率有显著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1213 / 122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上海典型持续性PM2.5重度污染的数值模拟[J]. 常炉予,许建明,周广强,吴剑斌,谢英,余钟奇,杨辰.环境科学. 2016(03)
[2]   一次以南京为中心的夏季PM2.5污染岛污染事件的数值模拟 [J].
杨鹏 ;
朱彬 ;
高晋徽 ;
康汉青 ;
张亮 ;
王红磊 ;
李月娥 .
中国环境科学, 2016, 36 (02) :321-330
[3]   APEC期间北京市PM2.5时空分布与过程分析 [J].
聂滕 ;
李璇 ;
王占山 ;
齐珺 ;
周震 .
中国环境科学, 2016, 36 (02) :349-355
[4]   2013年12月初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重霾污染的数值模拟 [J].
李锋 ;
朱彬 ;
安俊岭 ;
康汉青 ;
高晋徽 ;
刘璇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5, (07) :1965-1974
[5]  
Impact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n a nine-day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event observed in December 2013,Shanghai,China[J]. Jianming Xu,Fengxia Yan,Ying Xie,Fengyun Wang,Jianbin Wu,Qingyan Fu.Particuology. 2015(03)
[6]   2015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J].
尹姗 ;
何立富 .
气象, 2015, 41 (04) :514-520
[7]   浙北地区一次冷空气过程中的灰霾天气过程分析 [J].
周之栩 .
浙江气象, 2015, 36 (01) :32-35
[8]   福州市PM2.5污染过程中大气边界层和区域传输研究 [J].
蒋永成 ;
赵天良 ;
王宏 ;
王琼 ;
常炉予 ;
谭成好 .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 (02) :347-355
[9]   中国PM2.5跨区域传输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J].
薛文博 ;
付飞 ;
王金南 ;
唐贵谦 ;
雷宇 ;
杨金田 ;
王跃思 .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 (06) :1361-1368
[10]   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强霾污染的数值模拟和防控对策 [J].
王自发 ;
李杰 ;
王哲 ;
杨文夷 ;
唐晓 ;
葛宝珠 ;
晏平仲 ;
朱莉莉 ;
陈学舜 ;
陈焕盛 ;
王威 ;
李健军 ;
刘冰 ;
王晓彦 ;
汪巍 ;
赵熠琳 ;
鲁宁 ;
苏德斌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 (01)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