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与实践

被引:103
作者
方精云
白永飞
李凌浩
蒋高明
黄建辉
黄振英
张文浩
高树琴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草牧业; 人工草地; 粮食安全; 牧区可持续发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口粮消费减少,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伴随而来的是饲料需求的急剧增加.然而,我国种植结构并没有进行相应调整,导致大量粮食被用作饲料.我国4×10~8 hm2草地本应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但由于我国草业长期以来粗放的生产方式和国家对草地畜牧业投入不足,导致生产经营规模小、草地退化严重、生产力水平低下,草产品产量远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分析表明,发展人工草地是大幅提升我国草地生产功能的有效途径,集约化的人工草地可以使优质饲草产量提高10倍以上.为此,本项目组提出"用小保大"的"草牧业"发展模式,即利用小面积的优质土地(不多于区域面积10%的土地)建立集约化人工草地,大幅提高优质饲草产量;而对大部分天然草地(大于90%的土地)进行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提升其生态功能.为践行"草牧业"发展模式,本项目组提出在草原牧区建设"生态草牧业试验区"的构想,即在较大的区域内,进行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诸要素的科学配置和调控,形成以人工草地和现代化畜牧业为主,特色生物产业和文化产业为补充的多元产业结构,并大幅提升草地的生态功能.本文还在梳理我国草原牧区发展瓶颈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牧草良种选育、人工草地种植、牧草高效收获、水分有效利用、天然草地保护与适度利用、草地生产和生态功能合理配置、以及牧区系统发展等我国牧区发展应遵循的7个原理.
引用
收藏
页码:155 / 164+133 +13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苜蓿地下滴灌技术研究.[D].李富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S2
[2]  
苜蓿种植区划及品种指南.[M].杨青川; 编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
[3]  
中国草原生态问题调查.[M].韩俊; 等编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4]  
草地学.[M].韩建国; 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  
改良退化草地与建立人工草地的研究.[M].陈敏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6]   滴灌技术在苜蓿生产上的应用 [J].
周易明 .
新疆畜牧业, 2014, (02) :61-62
[7]   2012年度中国进口苜蓿同比增60.46% [J].
王加亭 .
中国畜牧业, 2013, (13) :90-90
[8]   2011年我国紫花苜蓿生产与进口情况 [J].
王加亭 .
中国畜牧业, 2013, (13) :90-90
[9]   我国传统农业结构不改变不行了——粮食九连增后的隐忧 [J].
任继周 .
草业学报, 2013, 22 (03) :1-5
[10]   我国牧草产业面临新的挑战 [J].
张英俊 .
农业知识, 2013, (12) :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