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化情境及其应对策略 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及其社区变迁的个案研究

被引:28
作者
张友庭
机构
[1]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关键词
污名化; 应对策略; 流动人口; 共生共变;
D O I
10.15992/j.cnki.31-1123/c.2008.04.005
中图分类号
D631.42 [户籍管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面对污名化及其制度性排斥的社会情境,流动人口群体应当在社会互动和关系纽带基础上,形成以城市适应为中心的集体化应对策略来化解新环境的生存风险;同时这种日常生活实践化的集体关系网络关系到社区结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社区的发展实践。笔者通过分析一个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区实践过程,肯定了流动人口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能动性,从同化适应策略、关系性适应策略到发展性适应策略,不同时期的城市适应形态显示了流动人口面对污名化情境的自主选择性,并由此带来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区整体结构变迁。
引用
收藏
页码:126 / 147+225 +225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非正式移民聚居区——“城中村”的形成与演进——以珠江三角洲诸城市为例 [J].
魏立华 ;
阎小培 .
管理世界, 2005, (08) :48-57
[2]   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 [J].
方文 .
社会学研究, 2005, (01) :25-59+246
[3]   “边缘社区”探察——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透析 [J].
吴晓 .
城市规划, 2003, (07) :40-45
[4]   “边缘村”:农民的流动与分化——对合肥市郊杏花乡李洼村的个案研究 [J].
“边缘村”课题组 .
安徽大学学报, 2003, (02) :145-150
[5]   城市中的“农村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与整合研究 [J].
吴晓 .
城市规划, 2001, (12) :25-29+41
[6]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 [J].
王春光 .
社会学研究, 2001, (03) :63-76
[7]   社群隔离及其测量 [J].
郭星华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6) :23-25
[9]   文化变迁与现代性的思考 [J].
王铭铭 .
民俗研究, 1998, (01) :1-14
[10]   都市里的编外“村”——北京市外来人口聚居区采访实录 [J].
杨桃源 ;
胡俊凯 ;
潘燕 ;
程青 .
瞭望新闻周刊, 1995, (48)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