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水稻土肥力性状的演变特征

被引:35
作者
李忠佩
李德成
张桃林
陈碧云
尹瑞玲
施亚琴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关键词
红壤地区; 水稻土; 肥力性状; 演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06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田条件下 ,通过选点采样分析 ,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红壤水稻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荒地红壤水耕利用后 ,土壤颗粒组成呈现规律性变化 ,粘粒 (<0 0 0 2mm)含量从荒地红壤的 3 9%下降到 80a稻田土壤的 1 7% ,而粉砂 (0 0 2~ 0 0 0 2mm)含量升高。土壤pH一般增加 0 5~ 1个单位 ;0~ 1 0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从荒地红壤的 4 5 8gkg- 1和 0 3 9gkg- 1增加到 3 0a红壤稻田的1 9 6gkg- 1和 1 62gkg- 1,其后 ,即使利用时间长达 80a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 ;土壤全磷含量 ,经 3a水耕利用后可从荒地红壤的 0 5gkg- 1提高到 1 3gkg- 1,表明通过施肥可使红壤磷素快速积累 ;而在水耕利用过程中 ,红壤稻田土壤的钾素含量呈下降趋势 ,经 80a利用的红壤稻田 ,0~ 1 0cm土壤钾素含量仅为荒地红壤的 80 % ;全铁和游离铁的含量也呈下降趋势。随着水耕熟化过程 ,细菌数量和脲酶活性也明显升高。不同利用年限红壤稻田土壤的各项性状指标的变化结果还表明 ,荒地红壤水耕利用后要达到高度熟化的稻田土壤肥力水平 ,需要经过 3 0a的时间
引用
收藏
页码:870 / 87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不同利用年限的红壤水稻土孔隙结构差异的图像分析
    李德成
    李忠佩
    VeldeB
    张桃林
    DelerueJF
    [J]. 土壤, 2002, (03) : 134 - 137
  • [2] 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稻田的养分循环与平衡规律
    李忠佩
    唐永良
    石华
    高坤林
    [J].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01) : 47 - 55
  • [3] 中国水稻土[M]. 科学出版社 , 李庆逵主编, 1992
  • [4] 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 农业出版社 , 关松荫 编著, 1986
  • [5] 土壤微生物研究法[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生物室 编著, 1985
  • [6] 水稻土的物理化学[M]. 科学出版社 , 于天仁 著, 1983
  • [7] 土壤微生物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陈华癸等编著, 1981
  • [8] Soil processes and global change
    Mosier, AR
    [J].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1998, 27 (03) : 221 - 229
  • [9] Soil processes as affected by replacement of natural mesquite ecosystem with maize crop
    Luna-Suarez, S
    Luna-Guido, ML
    Frias-Hernandez, JT
    Olalde-Portugal, V
    Dendooven, L
    [J].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1998, 27 (03) : 274 - 278
  • [10] NITRIFICATION IN SOME TROPICAL SOILS
    SAHRAWAT, KL
    [J]. PLANT AND SOIL, 1982, 65 (02) : 281 -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