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地区农民识别土壤肥瘦经验

被引:3
作者
龔子同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普查工作组
关键词
黄泥土; 瘦田; 土壤肥力; 农民; 劳动者; 水稻产量; 肥田;
D O I
10.19336/j.cnki.trtb.1960.01.011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江苏太湖地区,地势低平,地面拔海一般3~5米,这一带的土壤大部是沼泽起源的。目前一部分仍处于沼澤阶段如蕩田土壤;一部分已脱离沼泽类型如圩田土壤;而大部分地区土壤已摆脱了沼泽影响,处于水稻土发育的典型阶段。这是平田土壤。从耕种历史来看,平田土壤耕作年限最长,圩田次之,荡田最晚。在耕作制度上一般为稻麦二熟,施肥以草塘泥为主,水稻年平均产量500—600多斤,小麦150斤左右,全区河网交错,常被誉为“鱼米之乡”,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之一。在这漫长的耕作过程中,广大农民创造了肥沃的土壤,与此同时积累了一套丰富的生产经验,本文就搜集的农民识别土壤的肥瘦经验,加以整理,以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49
页数: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