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村的互助——乡村互惠交换体系的人类学分析(上)

被引:11
作者
蒋英菊
机构
[1]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广西南宁
关键词
互助; 交换; 互惠互利; 关系; 人情; 感情; 道德义务;
D O I
10.16726/j.cnki.bsxb.2004.01.004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3 ;
摘要
有关交换方面的研究自莫斯对礼物馈赠的探讨之后 ,一直为社会文化人类学界所关注。虽然礼物交换在很多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 ,但劳力、资金、物品等方面的互惠交换现象却很少被涉及。论文通过对一个农村的互助体系的田野调查 ,阐明了互助行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互助是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 ,以人情和关系为文化基础的社会交换。它既是一种利益交换的工具 ,也是一种表达感情和履行道德义务的方式。互助不仅保障了经济与社会的正常发展 ,而且加深了人们的感情 ,创造、维持和强化了人际间的社会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人际关系学.[M].周向军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  
人类学通论.[M].庄孔韶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3]  
经济人类学.[M].施琳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4]  
经济人类学.[M].陈庆德著;.人民出版社.2001,
[5]  
江村经济.[M].费孝通著;.商务印书馆.2001,
[6]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M].(美)詹姆斯·C.斯科特(JamesC.Scott)著;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7]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概论.[M].赵连山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  
社会分工论.[M].(法)埃米尔·涂尔干(EmileDurkhem)著;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
[9]  
礼物的流动.[M].李放春;刘瑜译;阎云翔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  
不等价交换.[M].罗红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