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构

被引:13
作者
陈锡喜 [1 ]
包仕国 [2 ]
赵勇 [2 ]
机构
[1] 上海社会科学院
[2] 华中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意识形态,重构;
D O I
10.16354/j.cnki.23-1013/d.2007.01.049
中图分类号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3 ;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变革和丰富的必然性:形成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新目标的理念,推进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理念,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来追求社会稳定的理念,多元化的社会管理理念,以及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调整和细化提出了必要性:在功能定位上,从立足于教育改造人转向立足于尊重激励人;在方向上,通过整合和引领多样性的思想文化,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在价值取向上,体现党性原则和以人为本的统一,促进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因”向公民精神的“动力因”的渗透;在对象上,注意区分不同层次,集中力量抓好重点群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内容上,大力加强国家意识、生命意识、诚信意识、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意识、有序政治参与意识为重要内容的公民教育;在语言上,摈除不适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旧范畴,赋予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以新的内涵。
引用
收藏
页码:163 / 166
页数: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