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年来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产量改良遗传进展

被引:46
作者
周阳 [1 ]
何中虎 [1 ]
陈新民 [1 ]
王德森 [1 ]
张勇 [1 ]
张改生 [2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国家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普通小麦; 产量潜力; 农艺性状; 矮秆基因; 1B/1R易位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1965年以来北部冬麦区育成的10个主栽品种,在水、肥供应充足、病、虫、倒伏得到有效控制条件下,连续两年共进行4个点次试验;同时对1B/1R易位系和矮秆基因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品种产量年遗传进展为64.63 kghm-2或1.20%,其较大幅度的提高出现在1980年丰抗号品种育成时期。丰抗2号和丰抗8号是该地区最早育成的含有1B/1R染色体和Rht-D1 b矮秆基因的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的总趋势是抽穗期提前、株高显著降低、生物学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每穗粒数有所增加、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大幅度提高,其年遗传进展分别为-0.10%、-0.70%、0.35%、-0.50%、0.63%、1.12%和0.79%。通过减少不孕小穗和小花数来增加每穗粒数,通过提高灌浆速率来提高千粒重,再把高穗粒重与较多的单位面积穗数结合在一起,是北部冬麦区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530 / 153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我国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J].
曾浙荣 ;
庞家智 ;
周桂英 ;
赵双宁 ;
曹梅林 .
作物学报, 1996, (06) :720-728
[2]   河南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演变及今后育种方向 [J].
雷振生,林作楫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1995, (S1) :28-33
[3]   新疆冬小麦品种更替中农艺性状演变和发展方向的研究 [J].
田笑明 .
作物学报, 1991, (04) :57-63
[4]   山东省50年代以来小麦品种性状演变的研究 [J].
陈化榜 ;
李晴祺 .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1991, (01) :95-98
[5]   江苏淮南地区70年代以来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因素的演变 [J].
俞世蓉 ;
吴兆苏 ;
杨竹平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1988, (04) :15-21
[6]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更替中产量及有关性状的演变与发展方向 [J].
吴兆苏 ;
魏燮中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1984, (03) :14-22
[7]  
"Perfect" markers for the Rht-B1b and Rht-D1b dwarfing genes in wheat[J] . M. Ellis,W. Spielmeyer,K. Gale,G. Rebetzke,R. Richard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2002 (6-7)
[8]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dwarfing gene (Rht8) in wheat. Part I. Molecular mapping of Rht8 on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2D of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J] . V. Korzun,M. S. R?der,M. W. Ganal,A. J. Worland,C. N. Law.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98 (8)
[9]  
Conversion of a RAPD-generated PCR product, containing a novel dispersed repetitive element, into a fast and robust assay for the presence of rye chromatin in wheat[J] . H. A. Francis,A. R. Leitch,R. M. D. Koebner.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95 (5)
[10]  
Genetic improvements in winter wheat yields since 1900 and associated physiological changes[J] . R. B. Austin,J. Bingham,R. D. Blackwell,L. T. Evans,M. A. Ford,C. L. Morgan,M. Taylor.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 198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