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的影响

被引:8
作者
李素荷
黄德裕
唐纯志
黄康柏
刘芳
黄春荣
陈淑贤
机构
[1]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萎缩性胃炎,慢性/针灸疗法; 胃黏膜/病理学; 疾病模型,动物; 大鼠; 穴,足三里; 穴,中脘; 穴,胃俞;
D O I
10.13359/j.cnki.gzxbtcm.2010.04.010
中图分类号
R245 [针灸学、针灸疗法];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埋线组、针刺组,后3组采用20 mmol/L去氧胆酸钠、0.5~1.0 g/L氨水、0.5 g/L吲哚美辛和体积分数40%酒精等综合方法复制大鼠CAG模型。埋线组选取足三里、中脘、胃俞穴进行穴位埋线,每2周治疗1次;针刺组取穴同埋线组,每天治疗1次,2组共治疗1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穴位埋线对模型大鼠体质量、胃液量、胃液游离酸、总酸度、总酸排量的影响,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胃黏膜的病理形态。【结果】治疗结束后,空白对照组、针刺组、埋线组体质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针刺组和埋线组的胃液量、游离酸度、总酸度及总酸排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和埋线组胃黏膜病理形态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对CAG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能促进胃液分泌、改善胃黏膜病理形态变化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346 / 349+440 +44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参佛胃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酸、胃蛋白酶活性和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影响 [J].
李守朝 ;
周晓燕 ;
王峰 ;
蔺焕萍 .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01) :64-65
[2]   针刺加穴位埋线治疗慢性咽炎32例 [J].
周蕾 .
浙江中医杂志, 2007, (08) :471-471
[3]   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 [J].
任晓艳 .
中国医药学报, 2004, (12) :757-759
[4]   针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液总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J].
程延安 .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2, (06) :323-324
[5]   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的建立及致萎缩因素探讨 [J].
姒健敏 ;
吴加国 ;
曹倩 ;
项尊 ;
姜玲玲 ;
吕文 ;
黄怀德 .
中华消化杂志, 2001, (02) :7-10
[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关系.[J].张志广;王跃红;闻淑君;林国云;王秀芬;李忠信.华人消化杂志.1998, 07
[7]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饮食的关系.[J].李志伟;.新消化病学杂志.1996, 04
[8]  
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M].危北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  
实验动物学.[M].罗满林;顾为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0]  
埋线疗法治百病.[M].温木生;郑祥容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