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型轮回选择和混合选择改良小麦群体效应的研究

被引:8
作者
杨竹平
吴兆苏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小麦品种研究室,南京农业大学小麦品种研究室上海农科院
关键词
小麦; 基础群体; 表型轮回选择; 混合选择; 遗传进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吴兆苏等(1984)创建的小麦基础群体中,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案,对不育株和可育株分别进行两轮选择。结果表明两轮选择显著地降低了可育株和不育株群体的株高。可育株群体株高的下降速率大于不育株群体。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没有得到显著的改良。相关性状穗长、千粒重等出现负向间接选择效应。轮回选择通过选株间的互交,维持了不育株群体性状的遗传变异度。混合选择降低了可育株群体中大多数性状的株间差异。不同选择方案下各群体所有性状的现实遗传进度都小于预期遗传进度。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6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利用显性雄性不育基因进行小麦轮回选择育种的选择与交配问题 [J].
张绍南 ;
纪凤高 .
作物学报, 1984, (03) :154-172
[2]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的建拓 [J].
吴兆苏 ;
沈秋泉 ;
陆维忠 ;
杨赞林 .
作物学报, 1984, (02) :73-80
[3]   显性雄性不育核基因Ta1在小麦育种上的价值与主要利用途径 [J].
邓景扬 ;
纪凤高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1983, (04) :6-11
[4]   小麦数量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 [J].
黄志仁 .
遗传学报, 1982, (01) :63-70
[5]   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基因的发现、鉴定及其在遗传学和育种学上的价值 [J].
邓景扬 ;
高忠丽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2, (01) :47-56
[6]   小麦二十四个亲本双列杂交配合力、遗传力和杂种优势的分析 [J].
沈秋泉 ;
张全德 ;
黄纯农 .
作物学报, 1981, (04) :217-224
[7]   自花传粉作物性状遗传力的估算和应用 [J].
庄巧生 ;
沈锦骅 ;
王恒立 .
作物学报, 1962, (02) :9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