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对麦-豆轮作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16
作者
汪娟
蔡立群
毕冬梅
王新建
张仁陟
机构
[1]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有机碳; 全氮;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S643.3 [豌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保护性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共设4个处理(T:传统耕作;NT:免耕无覆盖;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覆盖),采用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即小麦→豌豆→小麦和豌豆→小麦→豌豆,本文中所指春小麦地、豌豆地分别指2008年种植春小麦、豌豆的轮作次序),于2008年3月中旬对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下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进行了采样测定。结果表明,经过7a的轮作后,两种轮作次序下,0~30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有在免耕+秸秆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较免耕不覆盖、传统耕作处理高的趋势,且其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两种轮作次序下的排序均为: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T);而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在春小麦地和豌豆地的排序则分别表现为: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传统耕作(T)>免耕不覆盖(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T)。同时,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与有机碳和全氮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有利于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氮的积累。
引用
收藏
页码:1516 / 152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保护性耕作对麦-豆轮作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J].
蔡立群 ;
齐鹏 ;
张仁陟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8, (02) :141-145
[2]   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J].
宋明伟 ;
李爱宗 ;
蔡立群 ;
张仁陟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2) :622-626
[3]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经济适应性评价 [J].
孙利军 ;
张仁陟 ;
蔡立群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05) :14-19
[4]   土壤氮素循环模型及其模拟研究进展 [J].
唐国勇 ;
黄道友 ;
童成立 ;
张文菊 ;
吴金水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1) :204-208
[5]   氮磷肥对黑土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J].
王继红 ;
刘景双 ;
于君宝 ;
王金达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1) :35-38
[6]   侵蚀型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演变 [J].
姜培坤 ;
周国模 .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1) :112-114+127
[7]   蒙古高原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特征 [J].
李香真 ;
曲秋皓 .
土壤学报, 2002, (01) :91-98
[8]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nitrogen transformations among five tree species of the Catskill Mountains, New York, USA [J].
Templer, PH ;
Findlay, S ;
Lovett, G .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3, 35 (04) :607-613
[9]   Microbial biomass, mineral nitrogen and carbon content in savanna soil aggregates under conventional and no-tillage [J].
Hernández-Hernández, RM ;
López-Hernández, D .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2, 34 (11) :1563-1570
[10]   RELATIONSHIPS BETWEEN TOTAL-N, BIOMASS-N AND ACTIVE-N IN SOIL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AND N FERTILIZER TREATMENTS [J].
MCCARTY, GW ;
MEISINGER, JJ ;
JENNISKENS, FMM .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1995, 27 (10) :1245-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