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何以戍边?

被引:12
作者
徐黎丽 [1 ]
宗晓丽 [2 ]
机构
[1] 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院、中国边疆安全研究中心
[2]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文化; 边疆; 戍边;
D O I
10.16486/j.cnki.62-1035/d.2015.02.015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3 ;
摘要
从国家发展的历史和类型来说,单一生态文化区的国家边界与文化边界重合,适应生态环境的文化自然具有戍边的性质;多种生态文化区域构成的国家边界的文化形态多样,戍边的文化方式多样,功能相同。从文化的本质来说,文化的各种因子与文化整体价值观是人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支柱,人只有在创造、享受和反思文化中才能生存。因此,人在,文化在,边疆就在。从文化外在特征来说,文化交流与传播促进不同国家的边民互相学习、包容理解、认同尊重,从而在通边中达到固边的目标。从国家利益来说,文化是当代解决边疆诸多问题的软实力,国家治边策略既是文化的反映,又是文化戍边的体现。
引用
收藏
页码:121 / 12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资治通鉴[M].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宋)司马光原著, 1993
[2]  
http://www.jyeoo.com/geography/ques/detail/4c3fb7f0-c58b-4295-973d-130322cecc6b . 2015
[3]   冷战期间西方边疆理论的发展附视频 [J].
董欣洁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5, (02) :22-30+145
[4]   民族志的科学范式的奠定及其反思 [J].
高丙中 .
思想战线, 2005, (01) :75-81
[5]   论文化戍边 [J].
徐黎丽 ;
杨朝晖 .
新疆社会科学, 2013, (03) :115-119
[6]   拉铁摩尔及其相互边疆理论 [J].
张世明 .
史林, 2011, (06) :165-177+188
[7]   争夺制天权:美国“高边疆”战略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J].
朱听昌 ;
刘菁 .
军事历史研究, 2004, (03) :115-126
[8]  
人类学的邀请[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 拉斯特, 2008
[9]  
新全球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 本特利, 2007
[10]  
文化人类学[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美)威廉·A.哈维兰(WilliamA.Haviland)著,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