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平衡的民族地区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被引:11
作者
胡剑波 [1 ]
王青松 [2 ]
机构
[1] 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2] 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碳承载力; 碳排放; 生态补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本文从碳补偿的视角构建起民族地区碳平衡核算方法,测度了2001~2016年我国民族地区的碳承载力与碳排放,并按照固碳价格和修正后的碳补偿系数,确定生态补偿的额度和次序。结果表明:民族地区森林固碳量占主要地位,而农作物固碳量占比较小;碳排放总量存在着显著省域差异,其中,年均碳排放量最高的为内蒙古,最低的为青海;在研究期间,生态本底相对较差的西北民族地区净碳汇量一定程度上被放大,而生态本底相对较好的西南民族地区净碳汇量则被缩小;碳受偿地区主要是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省(区),而碳支付地区主要是云南、广西、宁夏等省(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5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空间格局的重塑: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述论 [J].
刘燕 .
湖北社会科学, 2018, (10) :26-31+37
[2]   中国省域低碳农业横向空间生态补偿研究 [J].
陈儒 ;
姜志德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28 (04) :87-97
[3]   长江经济带上下游生态补偿方案设计 [J].
王坤 ;
何军 ;
陈运帷 ;
姚瑞华 ;
郑丙辉 ;
姜霞 .
环境保护, 2018, 46 (05) :59-63
[4]   基于虚拟耕地流动视角的省际耕地生态补偿研究 [J].
樊鹏飞 ;
梁流涛 ;
许明军 ;
张思远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28 (01) :91-101
[5]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汾河流域生态补偿研究 [J].
孟雅丽 ;
苏志珠 ;
马杰 ;
钞锦龙 ;
马义娟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7, (08) :76-81
[6]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合作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J].
苑清敏 ;
张枭 ;
李健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7, (08) :50-55
[7]   西南民族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 [J].
胡剑波 ;
吴大华 .
江西社会科学, 2017, 37 (03) :55-62
[8]   碳汇功能的设施蔬菜生态补偿机制 [J].
宋博 ;
穆月英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 (02) :79-86
[9]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J].
谢高地 ;
张彩霞 ;
张昌顺 ;
肖玉 ;
鲁春霞 .
资源科学, 2015, 37 (09) :1740-1746
[10]   基于政府间博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J].
曲富国 ;
孙宇飞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 (11) :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