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应用地震低速异常带特征研究轮南地区奥陶系古岩溶
被引:8
作者
:
周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石油学院
周路
白玉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石油学院
白玉雷
李洪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石油学院
李洪辉
机构
:
[1]
西南石油学院
[2]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来源
:
石油勘探与开发
|
1998年
/ 01期
关键词
:
地震解释,低速,速度异常,喀斯特,古代,储集层,奥陶纪,轮南油田;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P631.44 [];
学科分类号
:
0818 ;
081801 ;
081802 ;
摘要
:
孔隙型储集层地震波速度越低,代表其孔隙越发育。但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段却与此不同,地震波穿越这类岩溶段的速度与其缝、洞发育规模及缝、洞内的充填物质、充填程度有关,速度降低的程度与有效储集空间也有复杂的关系。利用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合成声波测井剖面岩溶带低速异常特征,结合钻探获取的实际古岩溶及储集层特征信息,研究了该地区奥陶系古岩溶与低速异常的关系,进而研究古岩溶的横向分布特征。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岩溶发育段与致密碳酸盐岩段相比,速度要降低;Ⅰ类低速异常体速度(小于5km/s)降低较明显,主要反映被碎屑岩充填的大规模洞穴体,代表洞穴充填岩溶相带,对储油不利;Ⅱ类低速异常体(速度为5.0~5.3km/s)主要反映中、小型洞穴和裂缝发育段,被充填或部分充填;Ⅲ类低速异常体速度(5.3~5.7km/s)降低相对不明显,主要反映垂直渗流岩溶相带中未充填或半充填中、小规模裂缝发育段,这类裂缝发育段是轮南地区奥陶系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图4参1(邹冬平摘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47+5+11-12
页数:6
相关论文
未找到相关数据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