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十八碳二烯酸诱发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及其防病作用

被引:8
作者
宋凤鸣,葛秀春,郑重,吴文连,吴毓林
机构
[1] 浙江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诱导抗性,稻瘟病,十八碳二烯酸;
D O I
10.16819/j.1001-7216.1994.03.009
中图分类号
S511.103.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研究了(11S,12S,13S)-11,12,13-三羟基-(9Z,15Z)-十八碳二烯酸(A)和(11R)-羟基-12(S),13(S)-环氧-(9Z,15Z)-十八碳二烯酸(B)的生物学活性.体外测试结果表明,这两种十八碳二烯酸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只有轻微的抑制作用,而对分生孢子萌发则表现了较强的抑制作用.3~4叶期的水稻的苗经这两种十八碳二烯酸诱发处理后均获得了对稻瘟病的抗性,减轻了稻瘟病的病情.用A处理后隔5d接种稻瘟病菌,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68.4%;用B处理后隔2d接种病菌,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69.8%。两种十八碳二烯酸均以5μg/mL浓度诱发处理时,使水稻植株获得最大的诱导抗性.由A和B激发产生的诱导抗性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均大于50%。先接种稻瘟病菌以诱发发病,而后间隔5d或10d后喷施10μg/mL的A或B水溶液,均可减轻稻瘟病的病情,其防治效果在44%~55%之间.
引用
收藏
页码:162 / 168
页数:7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