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大连沙尘天气机理分析

被引:6
作者
宋煜 [1 ]
黄艇 [1 ]
程相坤 [1 ]
李丹 [2 ]
机构
[1] 辽宁省大连市气象局
[2] 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
关键词
沙尘; 颗粒物; 气溶胶消光系数; 动力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5.5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颗粒物质量浓度、降尘、卫星遥感以及激光雷达气溶胶消光系数监测等资料分析,结合沙尘天气物理量场分析,揭示出大连沙尘天气特征和动力机制。结果显示,沙尘天气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显著增高,沙尘对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有显著贡献,并且增加城市的自然降尘量。经过大连上空传输的沙尘高度一般在4km以下,普遍分布在1~3km之间;沙尘气溶胶消光系数最大值超过2.0km-1;沙尘影响地面时,近地面附近气溶胶消光系数超过0.5km-1,强沙尘过程超过1.3km-1。大连的沙尘天气是在高空西风或西北风急流对沙尘的搬运前提下产生,大连附近锋面后部的下滑运动是地面沙尘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锋后下滑气流越强,地面沙尘污染越重。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3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一次引发强沙尘天气的快速发展蒙古气旋的诊断分析 [J].
张志刚 ;
赵琳娜 ;
矫梅燕 ;
周宁芳 ;
孔期 .
气象, 2007, (05) :27-35
[2]   中国北方沙尘暴与气象要素关系的初步研究 [J].
陆政 ;
刘凑华 .
气象, 2006, (09) :35-41
[3]   近年来北京沙尘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 [J].
张小玲 ;
李青春 ;
谢璞 ;
王迎春 ;
李慧君 .
中国沙漠, 2005, (03) :417-421
[4]   一次引发华北和北京沙尘暴天气的快速发展气旋的诊断研究 [J].
赵琳娜 ;
赵思雄 .
大气科学, 2004, (05) :722-735
[5]   北京地区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J].
申红喜 ;
李秀连 ;
石步鸠 .
气象, 2004, (02)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