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原甲藻对不同磷源的利用特征

被引:38
作者
李英
吕颂辉
徐宁
谢隆初
机构
[1]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中心
基金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磷; 比生长率; 半饱和常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3 [环境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采用单因子实验,以NaNO3作为唯一氮源,固定初始氮浓度为40μmol.L-1,设置六个初始磷浓度梯度:0.1μmol.L-1、0.5μmol.L-1、1.0μmol.L-1、2.0μmol.L-1、5.0μmol.L-1、10.0μmol.L-1,对比研究了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对4种不同磷源的利用特征及其这4种不同磷源对东海原甲藻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既可以直接吸收利用无机磷——磷酸二氢钠(NaH2PO4),又可以不同程度地利用3种小分子有机磷:三磷酸腺苷二钠盐(ATP)、D-葡萄糖-6-磷酸钠(G-6-P)和甘油磷酸钠(G-P);东海原甲藻在以NaH2PO4、G-6-P和ATP分别作为磷源时的最大比生长率(μmax)值相差不大,3种磷源对最大生物量的贡献也基本相近;但是以G-P作为磷源时则明显有最低的μmax值,其对最大生物量的贡献也最低。东海原甲藻对这4种磷源的利用特征说明:长江口自然海水中与三种小分子有机磷结构相似的溶解有机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东海原甲藻赤潮的爆发和维持提供磷源。
引用
收藏
页码:314 / 317+321 +32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东海原甲藻修订及与相关原甲藻的分类学比较 [J].
陆斗定 ;
齐雨藻 ;
Jeanette Goebel ;
邹景忠 ;
高亚辉 ;
不详 .
应用生态学报 , 2003, (07) :1060-1064
[2]   长江口邻近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控制过程的初步研究 [J].
石晓勇 ;
王修林 ;
韩秀荣 ;
祝陈坚 ;
孙霞 ;
张传松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7) :1086-1092
[3]   两种外源性磷及振荡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 [J].
张民 ;
史小丽 ;
蒋丽娟 ;
杨柳燕 ;
高光 ;
秦伯强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2, (05) :507-510
[4]   南黄海海水中各种形态磷的分布变化特征 [J].
陈洪涛 ;
陈淑珠 ;
张经 ;
刘素美 ;
吴强明 .
海洋环境科学, 2002, (01) :9-13
[5]   溶解态磷在海洋微藻碱性磷酸酶活力变化中的调控作用 [J].
黄邦钦 ;
黄世玉 ;
翁妍 ;
洪华生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9, (01) :55-60
[6]   台湾海峡中北部上升流区各种形态磷的化学特性 [J].
陈水土 .
海洋与湖沼, 1993, (06) :664-670
[7]   国外赤潮调查研究概况 [J].
林琼芳 .
海洋环境科学, 1988, (01) :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