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株杂色鲍致病菌——副溶血弧菌的16S-23S rDNA间区序列的分析

被引:11
作者
邓先余
王智学
何建国
机构
[1]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
[3] 广州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16S23SrDNA间区; tRNA基因;
D O I
10.13343/j.cnki.wsxb.2004.03.008
中图分类号
Q933 [微生物遗传学];
学科分类号
071007 ;
摘要
以细菌的 1 6SrDNA 3′端和 2 3SrDNA 5′端的高度保守区为引物 ,扩增了 3株杂色鲍致病菌—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的 1 6S 2 3SrDNA间区 ,克隆到pGEM T载体上 ,测序。用BLAST和DNAstar软件对 1 6S 2 3SrDNA间区序列及其内的tRNA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ZSU0 0 8和ZSU0 0 9测出的 1 6S 2 3SrDNA间区均有 6条 ,间区类型也相同 ,分别为IGSGLAV 、IGSGLV、IGSAG、IGSIA、IGSG 和IGS0 。其中IGSGLAV最大 ,包含tRNAGlu、tR NALys、tRNAAla和tRNAVal基因 ;IGSGLV包含tRNAGlu、tRNALys和tRNAVal基因 ;IGSAG包含tRNAAla和tRNAGlu基因 ;IGSIA,则为tRNAIle和tRNAAla基因 ;IGSG 仅包含tRNAGlu基因 ;而IGS0 最小 ,未包含任何tRNA。菌株ZSU0 1 0测出的 1 6S 2 3SrDNAIGS序列有 5条 ,除缺少IGSAG 外 ,其余的IGS类型均与ZSU0 0 8和ZSU0 0 9相同。与GenBank内的副溶血弧菌IGS序列比较 ,发现副溶血弧菌所有类型的IGS的tRNA基因两端的非编码区具有较高的种内同源性。 1 6S 2 3SrDNA间区结构的差异为建立一种新的副溶血弧菌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304 / 30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副溶血弧菌肠炎91例 [J].
郭静霞 ;
曲芬 ;
鲍春梅 ;
王红旗 ;
崔恩博 ;
夏光明 .
人民军医, 2002, (10) :601-602
[2]   应用PCR扩增对分枝杆菌分类鉴定及标本检测的研究 [J].
张灵霞 ;
庄玉辉 .
微生物学通报, 2001, (01) :55-58
[3]   细菌分类与鉴定的新热点:16S-23SrDNA间区 [J].
焦振泉 ;
刘秀梅 .
微生物学通报, 2001, (01) :85-89
[4]   1999年春季东山九孔鲍暴发性病害研究 [J].
王军 ;
苏永全 ;
张蕉南 ;
黄英 ;
张朝霞 ;
鄢庆枇 ;
王德祥 .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5) :641-644
[5]   文蛤副溶血弧菌病的研究 [J].
阎冰,洪家明,刘军义,陈振鸿 .
微生物学杂志, 1996, (04) :1-5
[6]   一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调查 [J].
唐天开 .
中国公共卫生, 1994, (03) :13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