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生态型冬小麦品种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6
作者
冀天会
张灿军
杨子光
王书子
高海涛
郭军伟
机构
[1]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洛阳
[3] 河南洛阳
[4] 河南洛阳
关键词
冬小麦; 杂交模式; 杂种优势; 通径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了解冬小麦水旱生态型杂种优势表现,在雨养条件下,选用水旱两种生态型的小麦品种各4个,组成4×4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F1代株高(X1)、穗下茎长(X2)、单株穗数(X3)、穗粒数(X4)、千粒重(X5)、单株生物产量(X6)、单穗重(X7)、单株粒重(Y)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各性状优势间的相关性,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F1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单株粒重的平均优势最高,其次是单株生物产量。产量三要素平均优势以千粒重优势最高,单株穗数次之,穗粒数优势最低。各性状不同组合的杂种优势间存在较大变异。各个性状优势对产量优势的贡献排序为X3>X4>X5>X6>X7>X2>X1。其中,单株穗数对产量优势的直接效应最高,穗下茎长和单株生物产量对籽粒产量主要起间接作用,与单株粒重优势相关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试验表明,旱地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选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下颈较长,具有一定株高和生物产量的品种,在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协调好千粒重与穗粒数及其它农艺性状的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强优势杂交小麦产量结构优势间关系的研究 [J].
李万昌 ;
刘曙东 .
麦类作物学报, 2002, (03) :1-6
[2]   冬小麦水旱品种间杂交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J].
张灿军 ;
冀天会 ;
王书子 ;
高海涛 ;
王翠玲 ;
杨子光 .
华北农学报, 2001, (02) :27-30
[3]   灌浆期干旱对小麦旗叶衰老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J].
史国安 ;
郭香凤 ;
刘素云 ;
陈明灿 ;
付国占 ;
李友军 .
西北农业学报, 1999, (02) :31-34
[4]   几个冬小麦矮秆亲本的遗传研究 [J].
王永和 ;
张秀英 .
作物品种资源, 1998, (01) :22-25
[5]   黄淮麦区旱生型冬小麦品种及其选育策略 [J].
乔蕊清 ;
刘玲玲 ;
卫云宗 ;
谢福来 ;
宁东贤 .
麦类作物学报, 1998, (01) :8-10
[6]   小麦产量结构性状研究 [J].
高翔,宁锟,杜联盟,宋哲民 .
麦类作物学报, 1994, (02)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