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形成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83
作者
李荣西 [1 ,2 ]
段立志 [1 ,2 ]
张少妮 [1 ,2 ]
陈宝 [1 ,2 ]
石彬 [3 ]
阎改萍 [4 ]
机构
[1]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 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4]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测井有限公司长庆事业部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初次运移; 二次运移; 成藏; 岩性油藏;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12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基地,其低渗透油气藏具有油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油藏成藏因素复杂、油藏分布受多种因素联合控制等特点。在回顾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和勘探历史经验基础上,认为目前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研究存在两大理论体系,即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和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前者从沉积特征出发,强调储层砂体沉积相、非均质性和成岩作用在低渗透性油藏形成中的控制作用,后者从石油运移与聚集过程出发,强调运移动力学在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低渗透油气成藏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过分强调了单个地质因素的作用,其中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局限于沉积相划分和沉积模式建立方面,过多地强调了沉积相对成藏因素静态的控制作用,而忽视了油气成藏过程的动态属性;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却过分强调了油气流体运移过程的模式化和公式化,过分夸大和随意解释了油气运移成藏记录———油气包裹体的作用及其原始地质意义,轻视了深部地层条件下油气运移的复杂性和油气包裹体记录的多解性。因此,传统的单因素控制油气成藏理论和相应的勘探研究方法已经不能确切揭示油气富集规律和有效指导勘探工作。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趋势是要重视分析油气藏地质记录,动态研究油气藏形成和演化历史过程,总结油气富集规律,为油气勘探战略部署提供重要资料。
引用
收藏
页码:364 / 37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2]   从油气藏研究的历史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 [J].
张厚福 ;
徐兆辉 .
岩性油气藏, 2008, (01) :114-123
[3]   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在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长8砂岩微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 [J].
刘林玉 ;
王震亮 ;
高潮 .
地学前缘, 2008, (01) :80-84
[4]  
二次运移数学模型及其在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段石油运移研究中的应用[J]. 罗晓容,喻建,张发强,张刘平,侯平,杨飏,陈瑞银,陈占坤,周波.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S1)
[5]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形势与发展前景 [J].
付金华 ;
魏新善 ;
任军峰 ;
周焕顺 .
石油学报, 2006, (06) :1-4+13
[6]   论鄂尔多斯盆地长段优质油源岩在低渗透油气成藏富集中的主导作用——强生排烃特征及机理分析 [J].
张文正 ;
杨华 ;
李剑锋 ;
马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3) :289-293
[7]   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 [J].
罗静兰 ;
刘小洪 ;
林潼 ;
张三 ;
李博 .
地质学报, 2006, (05) :664-673
[8]   用储层油气包裹体岩相学确定油气成藏期次——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油田为例 [J].
李荣西 ;
席胜利 ;
邸领军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2) :194-199+217
[9]   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姬塬地区三叠系长2砂岩成岩演化特征与优质储层分布 [J].
禚喜准 ;
王琪 ;
史基安 .
矿物岩石, 2005, (04) :98-106
[10]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部)中生代构造属性 [J].
刘池洋 ;
赵红格 ;
王锋 ;
陈洪 .
地质学报, 2005, (06) :737-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