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类型的相互影响与各民族可持续发展

被引:6
作者
王俊敏
机构
[1] 内蒙古行政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关键词
经济文化类型; 相互影响; 各民族; 可持续发展;
D O I
10.13484/j.cnki.ndxbzsb.2000.01.002
中图分类号
F127.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从经济文化类型变迁及相互影响角度,探讨了中国各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来源、战略抉择和模式探索。本文认为:由于我国长期坚持(汉族)农耕经济文化和(西方)工业经济文化先进论,形成了“农业化”和“工业化”体制,客观上带来了各民族所处自然环境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到了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抛弃“狩猎→畜牧→农耕→工业”单线历史进化论,使各种经济文化类型并存发展、相互制约;对传统经济文化类型改造要充分考虑与其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内在关联、经济与文化的内在关联;要慎谈通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而要高扬可持续发展,这一发展战略不能因我国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某些少数民族水平更低而遭到反对或缓行。实际上一些传统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曾经或正在顽强地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云南刀耕火种农业分布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在观光农业旅游业中的利用 [J].
陈国生 .
民族研究, 1998, (01) :22-30
[2]   取代与改造:民族发展的方式选择——以鄂温克族猎民的发展为例 [J].
郝时远 .
民族研究 , 1996, (04) :32-39
[3]  
多民族地区:资源、贫困与发展.[M].潘乃谷;周星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4]  
边区开发论著.[M].潘乃谷;马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  
民族、文化与生境.[M].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办公室编;杨庭硕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6]  
开发边区与三力支边.[M].斯平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7]  
民族学研究.[M].林耀华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