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机理的研究

被引:83
作者
汪诗平
李永宏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内蒙古典型草原,放牧率,牧草繁殖特性,退化机制;
D O I
10.13287/j.1001-9332.1999.0114
中图分类号
S812.8 [草原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713 ;
摘要
在内蒙古冷蒿小禾草退化草原上,经过6年围栏定量的放牧,分别对9种主要植物种群的形态学特征对放牧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活型和营养繁殖方式的牧草对放牧率的响应策略是不同的,从而构成了不同放牧率下群落演替的基础.匍匐以不定根行营养繁殖生长或分蘖性强的种群是较适应于重牧的,如冷蒿(Artemisiafrigida)和星毛委陵菜(Potentilaauculis);以根茎和分蘖行营养繁殖的羊草(Leymuschinense)和冰草(Agropyroncristatum)及丛生禾草克氏针茅(Stipakrylovi)属宜轻牧植物;以根茎和分蘖行营养繁殖的寸草苔(Carexduriuscula)和小丛生禾草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属宜中牧植物;而以分枝行营养繁殖的扁蓿豆(Melisitusruthenica)和木地肤(Kochiaprostata)则宜轻牧.随着放牧率的增大,群落发生明显的变化,小禾草的比例逐渐减少,冷蒿小禾草退化草原最终进一步趋同于星毛委陵菜退化草原;而轻牧可以维持草原现状或使其发生恢复演替,禾草比例增加,即可达到利用式改良的目的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58
页数: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