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管成形术在食管重建中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128
作者
张灿斌
李简
郑建
王强
机构
[1]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 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胸外科
[3]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洛阳
[4] 北京
[5] 河南洛阳
关键词
食管切除; 管状胃; 组织血流量; 吻合口瘘;
D O I
10.15926/j.cnki.issn1672-688x.2005.03.006
中图分类号
R735.1 [食管肿瘤];
学科分类号
100214 ;
摘要
目的食管次全切后用胃代替食管行食管—胃颈部吻合术临床上应用最多,为了使替代食管的胃有足够的长度和丰富的血液供应,减少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病率,我们设计了切除贲门和小弯侧胃组织,将胃作成管状来满足颈部吻合的要求。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对这一术式进行基础和临床的可行性研究。方法胃管成形术通过距大弯4~5 cm作一平行曲线,用电刀切开胃的浆肌层,在浆肌层和粘膜下层之间游离,分别切开上述两层,切除贲门和小弯侧胃组织,分别缝合粘膜层和浆肌层。传统方法是在贲门上1 cm切断食管下段,双U字缝合食管断端,用胃浆肌层包埋该断端。本文胃管成形术38例,传统方法60例,将病人分成两组,术中分别测量胃的长度,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测量胃的血流量和吻合口处组织血流量,统计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病率。结果胃管成形术后胃的长度明显长于传统手术组,分别为38.5±3.2 cm和30.2±3.6 cm(P<0.01),吻合口处胃组织血流量,胃管成形术为16.8±2.3 ml/min/100 g,传统方法组为10.5±3.2 ml/min/100 g,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后者明显高于胃管成形术(P<0.05)。结论胃管成形术使管状胃明显延长,胃组织血流量也显著增多,此种方法可以使胃有足够的长度在胸腔内或颈部任何部位进行吻合,使吻合口处有丰富的血供和相对无张力,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我们认为此种技术对食管癌食管次全切除,用胃重建食管是可靠的并且术后并发症降低。
引用
收藏
页码:175 / 17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FACTORS AFFECTING LEAKAGE FOLLOWING ESOPHAGEAL ANASTOMOSIS [J].
LEE, Y ;
FUJITA, H ;
YAMANA, H ;
KAKEGAWA, T .
SURGERY TODAY-THE JAPANESE JOURNAL OF SURGERY, 1994, 24 (01) :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