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三叉背角会聚神经元镇痛作用的广泛性和特异性的中枢机制研究

被引:9
作者
徐卫东
刘乡
朱兵
何晓玲
张守信
机构
[1]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三叉神经脊束尾侧核; 会聚神经元; 中缝大核; 伤害性反应; 穴位特异性; 电针镇痛作用广泛性;
D O I
10.13702/j.1000-0607.2000.04.002
中图分类号
R245 [针灸学、针灸疗法];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实验用Wistar大鼠 ,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右侧三叉神经脊束尾侧核会聚神经元对同侧面颊部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以 2V和 1 8V分别低和高于C纤维阈值的两种强度电针“足三里”或“下关”穴 ,观察对此会聚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及损毁中缝大核 (NRM )后的变化。损毁NRM后低强度 (2V)电针“下关”穴 ,对伤害性反应从针中到停针后 2 5min ,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 0 .0 5~ 0 .0 0 1 ) ,与损毁NRM前相比 ,抑制幅度稍低。而低强度电针“足三里”穴 ,与NRM损毁前的电针效应相类似 ,无论是针中还是针后都无此镇痛效应。损毁NRM后高强度 (1 8V)电针“下关” ,从针中到停针后 2 0min对会聚神经元痛反应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P≤ 0 .0 0 1 ) ,但与损毁前相比抑制作用减弱。而 1 8V电针“足三里”的镇痛效应在损毁NRM后消失 ,与NRM损毁前电针此穴明显镇痛的效应相比 ,组间差异非常显著。提示近痛源部位的“下关”穴电针镇痛效应 ,可能主要是通过脊髓节段内痛抑制机制实现的。高强度 (1 8V)电针虽与NRM有一定关系 ,但并不完全依赖于NRM的完整 ,表明“下关”镇痛作用具有穴位特异性 ,而远神经节段穴位“足三里”强电针(1 8V)所引起的镇痛作用则与NRM关系密切。表明远隔穴位针刺的广泛性镇痛作用可能必须通过脊髓上NRM
引用
收藏
页码:248 / 25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电针对三叉神经脊束尾侧核会聚神经元镇痛作用的穴位特异性和广泛性 [J].
徐卫东 ;
刘乡 ;
朱兵 ;
何晓玲 ;
张守信 .
针刺研究, 1995, (01) :24-30
[2]   不同穴位电针对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抑制作用的广泛性和特异性 [J].
何晓玲 ;
朱兵 ;
刘乡 ;
徐卫东 ;
张守信 .
针刺研究, 1993, (04) :271-275
[3]   传入 C 纤维的兴奋在电针“足三里” 激活中缝大核中的作用 [J].
刘乡 ;
蒋旻春 ;
黄平波 ;
邹挺 .
生理学报, 1990, (06) :523-533
[4]   颜面部针刺镇痛效应传入途径的实验形态学研究 (二)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的纤维投射 [J].
张书琴 ;
张奎启 .
针刺研究, 1982, (01) :55-62
[5]   针刺对内脏躯体反射的下行抑制的中枢定位 [J].
杜焕基 ;
赵燕芳 .
中国科学, 1975, (06) :631-639
[6]  
针灸研究进展[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中医研究院 编,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