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锡铁山层状铅锌矿床的垂向分带及其形成地质环境

被引:1
作者
宋志高
机构
关键词
垂向分带; 闪锌矿; 方铅矿; 硫化物; 碳质; 黄铁矿; 硫化矿物; 银矿物; 硫化合物; 铁矿物; 铅锌矿床; 有色金属矿床; 锡铁山矿床; 地质环境; 层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产在南祁连地槽带内的锡铁山层状铅锌矿床,是我国西部已知的重要铅、锌矿床之一。依据研究其容矿岩石主要为一套多旋回的火山沉积岩系,岩系底部为具双峰型的钙碱质火山组合,顶部为基性(枕状)熔岩和辉长—闪长岩组成的火山—侵入岩组合。硫化物(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层主要赋含在两种火山组合之间的大理岩、碳质板岩、绿泥板岩及薄层凝灰岩组成的层位内。在碳质板岩和绿泥板岩内亦见有凝灰物质。从硫化物层向上改变为浊流相硬砂岩沉积,矿化作用则相应改变为重晶石和含铁(锰)硅质岩(燧石),形成自下而上的硫化物→重晶石→含铁(锰)硅质岩的垂向金属分带。矿床中的黄铁矿保留有环带状及草莓状黄铁矿等原生组构,铅锌矿石部分显示受后期活化的伟晶硫化物集合体。依矿床地质和稳定同位素资料具有多期(原始沉积和后期活化改造)成矿作用。与世界上如欧洲的麦根矿床、腊梅尔斯伯格矿床,加拿大的苏列文矿床,澳大利亚的麦克阿瑟河矿床,以及我国秦岭南坡泥盆纪成矿期的一些矿床比较,如从腐泥相到浊流相的沉积环境,硫化物层的高碳质含量,所含火山物质和垂向(侧向)金属分带都有许多类似之处,但缺乏层状硫化物下盘的蚀变带和(网)脉状矿化以及礁相层等又可分别与之相区别。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2
页数:12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