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学的魅力和缺陷刍议

被引:3
作者
殷广卫
吴柏均
机构
[1]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空间经济学;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D O I
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11.01.018
中图分类号
F119.9 [世界经济地理];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020103 ;
摘要
本文提出新经济地理学有五个方面的内容最值得关注,它们分别是:学科的核心思想、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总体政策涵义、缺陷或未来发展的难点。前四个方面充分展现了新经济地理学的魅力。对这些方面从总体上总结并评述的主要观点有:循环累积因果机制是导致经济活动集聚的关键,广义上的贸易自由度变化在其中起决定作用;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体系提供了一个具有巨大包容性的理论框架,使具有统一理论基础的空间经济学初具雏形;循环累积因果机制适用于解释各种空间层面的经济集聚现象或相邻区域的演变分化;区域经济政策总体上终究只能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权衡,把握区域经济总体效率与不同区域相对公平之间的度是关键;新经济地理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难点在于更全面、彻底地考虑空间维度,使模型的假定条件更接近现实并能更多地反映社会因果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空间经济学概念及其前沿——新经济地理学发展脉络综述 [J].
殷广卫 ;
李佶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 31 (01) :75-82
[2]   反思经济学的数学化 [J].
杨民 .
经济学家, 2005, (05) :24-28
[3]   经济学怎样成了一门“数学科学”——经济思想史的一种简要考察 [J].
贾根良 ;
徐尚 .
南开学报, 2005, (05) :114-121
[4]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J].
梁琦 ;
刘厚俊 .
江苏社会科学, 2002, (06) :61-66
[5]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陈钊, 2009
[6]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世界银行, 2009
[7]  
新经济地理学原理[M].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安虎森等, 2009
[8]  
经济学原理[M]. 商务印书馆 , (英)马歇尔(A.Marshall)著, 1965
[9]   Frontiers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J].
Fujita, M ;
Mori, T .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05, 84 (03) :377-405
[10]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Past, present and the future[J] . Masahisa Fujita,Paul Krugman.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 2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