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本位”特质与民众“公共精神”的缺失——立足于现代普遍主义的公共性社会信念的反思

被引:24
作者
袁祖社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关键词
传统伦理; 伦理本位; 公民社会; 公共精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2-06 [伦理学流派及其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社会为何缺乏"公共性"文化与价值观念,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公"、"私"观念的真实底蕴究竟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为何未能塑造出如西方近代社会那样的"公民社会",已成为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应立足现代公共哲学之新的理论立场和方法,从现代普遍主义的公共性社会信念历史性生成的角度,对中西社会的某些主导性的公共价值观念进行比较性理论观照,从中透析社会成员公共观念以及行为选择背后的深层的文化理据,并以此为正遭遇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实践的当代中国社会民众公共精神的确立、国民公德心和公共人格的普遍养成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有效思路。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4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公共性”信念的养成:“和谐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及其人文价值追求 [J].
袁祖社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3) :77-83
[2]   中国公私观念研究综述 [J].
刘畅 .
南开学报, 2003, (04) :73-82
[3]   关于“厶”字的象意特点及几个证明 [J].
范德茂 ;
吴蕊 .
文史哲, 2002, (03) :109-112
[4]   “公”的概念在中国和日本的区别 [J].
沟口雄三 ;
冉毅 .
船山学刊, 1999, (02) :48-54
[5]   社会主义的市民伦理和公民伦理 [J].
陈泽环 .
江西社会科学, 1994, (03) :16-19
[6]  
老子·庄子.[M].(春秋) 李耳著; (战国) 庄周; 著.北京出版社.2006,
[7]  
新编日知录.[M].王春瑜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8]  
说文解字.[M].(汉)许慎撰;王宏源新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  
孟子现代版.[M].徐克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  
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M].何怀宏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