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 条
云南省2006年登革热监测分析
被引:4
作者:
王丕玉
[1
]
周红宁
[1
]
张再兴
[1
]
吴超
[1
]
思敏
[2
]
陈然
[3
]
夏海平
[4
]
毛祥华
[1
]
郭晓芳
[1
]
夏荣济
[2
]
白泊
[4
]
刀宏祥
[3
]
机构:
[1]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2] 陇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勐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 河口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来源:
关键词:
登革热;
人群抗体水平;
媒介;
监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12.8 [病毒性出血热];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了解云南省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人群抗体水平、媒介伊蚊种群(包括成幼虫孳生和密度变化)的动态变化、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各级医疗、卫生、检疫机构的医务人员对疑似、临床病例进行及时发现和诊断;在流行季节前随机抽取正常人群血清,-20℃保存,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测;在6~10月采用定时、定点调查法,对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埃及伊蚊的种群、孳生环境、伊蚊幼虫指数和成蚊密度进行监测,每月1次。结果2006年云南省发生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8例;健康人群登革热IgG抗体阳性率8.09%。伊蚊幼虫密度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分别在14~98、4.7~73.68之间,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在3.5~34只/人工小时之间。结论云南省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人群抗体水平登革热IgG抗体阳性率较高,提示当地人群中可能存在该病毒的既往感染或隐性感染;媒介伊蚊幼虫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和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均较高,对登革热传播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应引起高度注意。
引用
收藏
页码:1561 / 1562
页数:2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