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传》赋诗活动看“微言相感”的语用功能

被引:1
作者
霍永寿
机构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关键词
赋诗活动; 调节; 微言; 相感; 语用功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131 [古代词汇];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3 ;
摘要
本文以扩展的语用调节论作为基本理论框架,以《左传》的30个赋诗个案作为语料,考察《左传》赋诗活动中"微言相感"的语用特征。研究首先从说话人角度分析了这种语言选择的活动限制、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然后从听话人的角度考察了话语理解(相感)和互动意图确认过程中指称确认、话题关联性确定的语用特性。研究发现,《左传》赋诗作为一种微言形式是说话人在基于周礼的活动限制下所作的语用选择,话语理解(相感)和互动意图的确认涉及到一系列指称转换和话题转换。
引用
收藏
页码:84 / 90+125 +125-12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论先秦“赋诗”、“引诗”的文化意蕴 [J].
李春青 .
齐鲁学刊, 2003, (06) :16-20
[2]   “诗可以观”——春秋时代的观诗风尚及诗学意义 [J].
傅道彬 .
文学评论, 2004, (05) :102-115
[3]   春秋辞令的审美意义 [J].
陈彦辉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 (01) :19-22
[4]  
先秦语言活动之形态观念及其文学意义[M]. 人民出版社 , 沈立岩著, 2005
[5]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M]. 中华书局 , 陈国庆, 1983
[6]  
Activity types and language[J] . STEPHEN C. LEVINSON. &nbspLinguistics . 2009 (5-6)
[7]  
诗经全注[M]. 人民文学出版社 , 褚斌杰注, 1999
[8]  
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M]. 商务印书馆 , 钱冠连著, 2005
[9]  
君子儒与诗教[M]. 三联书店 , 俞志慧著, 2005
[10]  
左传译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李梦生撰,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