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Q矢量及其在暴雨过程诊断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5
作者
隆霄
程麟生
梅春杰
机构
[1]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关键词
完全Q矢量; 动力学强迫; 非绝热过程强迫; 暴雨;
D O I
10.13885/j.issn.0455-2059.2006.03.006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通过对完全Q矢量的分解,把完全Q矢量分解为动力学部分QD和非绝热过程部分QL,并对我国3次暴雨过程中完全Q矢量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完全Q矢量能够较好诊断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完全Q矢量散度的负值区与强上升区有较好的对应;Qx和Qy的垂直剖面分析表明:垂直上升运动总是位于Qx或Qy的正负区域的交汇处;QD和QL水平散度的垂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演变表明,动力学强迫总是位于对流层低层,而非绝热过程的强迫主要位于对流层中层,它与积云对流过程中的潜热反馈有关;并且QD的强迫要比QL的强迫早,这也说明积云对流的最初触发机制是动力学的,积云对流过程中的潜热反馈机制只是在对流发生后对对流过程起激励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3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99·6”梅雨锋暴雨低涡切变线的数值模拟和分析 [J].
隆霄 ;
程麟生 .
大气科学, 2004, (03) :342-356
[2]   华南暴雨试验过程的环境场和云团特征的初步分析 [J].
王立琨 ;
郑永光 ;
王洪庆 ;
陶祖钰 ;
马禹 ;
王旭 .
气象学报, 2001, (01) :115-119
[3]   非地转湿Q矢量及其在华北特大台风暴雨中的应用 [J].
姚秀萍 ;
于玉斌 .
气象学报, 2000, (04) :436-446
[4]   1998年华南暴雨试验期暴雨过程概述 [J].
仪清菊 ;
刘品 ;
王明志 .
气象科技, 1999, (03) :33-39
[5]   长江中下游暴雨洪涝华北持续高温天气—1999年6月— [J].
马巧英 .
气象, 1999, (09) :62-64
[6]   湿Q矢量表达式及其应用 [J].
张兴旺 .
气象, 1998, (08) :4-8
[7]   准地转Q矢量分析及其在短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J].
白乐生 .
气象, 1988, (08) :25-30
[8]   地形、摩擦和加热作用在ω方程中数值贡献的计算方案 [J].
程麟生 ;
白肇烨 ;
侯亦如 .
兰州大学学报, 1979, (01) :1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