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痛制痛——针刺镇痛的基本神经机制

被引:38
作者
刘乡
机构
[1]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针刺镇痛; 以痛制痛; 痛负反馈调制; 中缝大核; 传入C纤维; 辣椒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45 [针灸学、针灸疗法];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1) 古人所阐述的经络系统的功能,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液循环、神经控制与神经体液调节等的功能. (2) 针刺能引起组织损伤是一种痛刺激, 提插捻转或病人能忍耐的高强度电针, 无疑是更强些的痛刺激. 针刺穴位所引起的那种弥漫性酸麻重胀的针感, 实际是一种深部痛. (3) 脑内存在有以脑室周围和导水管周围灰质为中心, 以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为主要递质的内在镇痛系统, 经延脑以中缝大核为主的下行抑制系统, 作用于脊髓的闸门控制机制, 调制痛信息的输入. 激活此系统可引起镇痛作用. (4) 中缝大核内的缝-脊神经元, 可以构成痛负反馈调制的基本环路. 兴奋-抑制转化型神经元的发现可为针刺双向调节提供神经生理学基础. (5) 触摩和震动等非伤害性刺激可兴奋Ⅰ类和Ⅱ类粗传入纤维, 通过脊髓闸门机制引起弱而短暂镇痛作用. 当针刺的穴位与痛区邻近, 两者的传入信息能在脊髓节段发生会聚时, 轻手法针刺或低强度电针也能奏效, 表现出穴位特异性, 但并不限制于特定的经线上. (6) 临床所用的针刺手法提插捻转, 或病人能忍耐的最大电针强度多已超过痛阈和C纤维阈值, 是损伤性刺激, 可充分兴奋Ⅲ(Ad)和Ⅳ(C)类传入纤维, 激活脑内镇痛系统的痛负反馈调制机制, 引起全身广泛强而持久的镇痛作用, 具有医疗效应, 当用辣椒素阻
引用
收藏
页码:609 / 61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辣椒素阻断腓总神经C纤维的效应及其对电针“足三里”镇痛作用的影响 [J].
刘乡 ;
黄平波 ;
蒋旻春 .
针刺研究, 1997, (04) :295-303
[2]   针刺麻醉向何处去?由针刺麻醉(AA)到针刺辅助麻醉(AAA) [J].
韩济生 .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1996, (01) :1-5
[4]   强电针穴位对背角神经元镇痛效应广泛性的中枢机制 [J].
何晓玲,刘乡.朱兵,徐卫东,张守信 .
生理学报, 1995, (06) :605-609
[6]  
氟哌啶加强针刺镇痛时大鼠脑内阿片受体结合位点进一步增加:放射自显影研究[J]. 朱崇斌,刘艳红,许绍芬.神经科学. 1995(01)
[7]   穴位相对特异性与经络或神经节段关系的实验研究 [J].
刘乡 ;
张守信 ;
魏北桦 .
针刺研究, 1995, (01) :54-59
[8]   辣椒素处理坐骨神经对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 [J].
徐嵘 ;
关新民 ;
王才源 .
针刺研究, 1993, (04) :280-284
[9]   外周C纤维传入在电针镇痛中作用的观察 [J].
方宗仁 ;
于琴 ;
李艳华 .
针刺研究, 1992, (01) :48-53
[10]   C纤维不是电针镇痛的主要传入纤维,而是弥散性伤害性抑制控制的主要纤维 [J].
包虹 ;
周正锋 ;
于英心 ;
韩济生 .
针刺研究, 1991, (02) :120-124